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1-08

  摘要:只要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学习习惯;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

  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现在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勤翻工具书

  汉语中的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新字生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通过学校组织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工具书的详细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我让学生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这些字典竟也榜上有名。

  二、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我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多参与。比如有一次,任晓旺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记得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他呢。此事一传出,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学生不但向同学、老师学习,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字音就赶快查字典,纠正了自己以前很多的错误发音。

  三、提出问题,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能自行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事件较多,脉络很难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化长为短,一目了然?问题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言献策,经过学生的反复酝酿,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崔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这样标题整齐,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也清楚地记住了课文内容。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重点,一篇文章有训练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学习的重点而质疑问难。又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文章的重点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据此启发引起思考,同学们通读全文提出如下问题:1.作者为何在写紫藤萝花繁叶茂的同时还要写它的孤苦伶仃?2.为何还要写作者自我的经历呢?3.作者写花时有何深切的感受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能增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思路和思想的深刻了解。

  另外,小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提出“怪题”“偏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稳妥地处理,不能打击其质疑的积极性,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如网上阅读等),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