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述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一、扩展情节,再造想象
有此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因此,我鼓励和引导学生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再造想象。这种想象不是盲目地扩展情节,而是围绕文章中心,加以想象。例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狠和穷人的可怜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我要求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受打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合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的效果。
二、围绕图画,创造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有一幅、两幅,甚至多幅,这些图画有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同样,学生要阅读抽象的文字中,又在头脑中把它们还原为极具个性的图画。而有的课文插图多而文字少,教师利用文字少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看图学文《黄山奇石》,讲的是黄山有无数的奇石、怪石,十分有趣,且景色神奇。课文配有四幅图,其中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照片,课文里只写一句:“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我以《黄山景观》为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同时辅以图片资料、幻灯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山峰耸立、树木苍翠,让学生围绕图画展开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具体细致地描绘出黄山的秀丽景色。
三、续写结尾,延伸想象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如课文《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们很快展开想象,为了小羊设想了两种命运:第一种设想是沿着课文愿意续写课文。如有的学生写道“软的小羊无力抵搞穷极恶的狼,活活地被狼咬死了。狼一边喝着河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美的羊肉……第二种设想是改变了课文愿意描绘出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有学生写道:就在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地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种传染病,您千万别吃我的肉,不然这病就会传染给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放小羊走了。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适时了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