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四个阶段中,初稿之后的修改更为重要。因为论文在起草初稿的过程中,作者对每个论点、论据不可能想得很周密,表达则更难做到准确无误。而在草稿写出后,作者的着眼点可以从局部写作转到总体审视,居高临下地检查,推敲中心论点的表达是否突出,各层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当。另外,作者的立足点可以从撰写者移到读者方面,比较超脱地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评头论足”,“挑三拣四”,更客观和更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
三、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写作能力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提高写作能力,既要多写,更要多改。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有不少大学生思路敏捷,写东西也比较快,但是由于不重视文章的修改,推敲和琢磨较少,写成的文章往往结构比较松散,词句重复罗唆,错别字也较多,因而写作水平提高不快。应该把修改看作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习怎样修改文章,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而且是更有效的训练。鲁迅把领悟“不应该那么写”——即修改初稿的方法,称为是“极为有益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不会写文章,可以用会不会修改来衡量。只有到了会写也会改的时候,才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正如契河夫所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通过修改论文,可以进一步提高遣词造句,结构文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功夫。
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者必须抱着对读者对社会的高度负责精神认真修改论文。认真修改论文,严格把关,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态度。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劝别人修改文章,他自己的文章也常常是反复修改的。他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有160—170处,《<坟》的题记》全文只有1000多字,改动也有百处之多。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在修改他们的著作时,更是精益求精。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写完后,从头到尾作了修改。后来的德文第二版和法文译本,他又分别作了修改。他写《资本论》长达40年,中间经过多次修改,现在的前二卷的前一部分原稿,光保存下来的就有8种之多。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书中说:马克思“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他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这种思想。要把他没有做最后校正的手稿给别人看,对他是最痛苦的事情。……有一天他对我说,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这种对社会的高度负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汲取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