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1-16

  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其改革“革”断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改革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运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指导写作教学呢?

  一、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足见阅读与写作的亲密关系。阅读材料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也是作者独运的匠心。“以读促写”的做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材料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细节描写的生动范例,学生会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从而敏锐地发现文本的妙处,这种阅读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而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时是这样“以读促写”的。先让学生一起朗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然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 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下水”指导。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为题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下水”,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写作环境。从教师自己这一面来说,增强了指导的权威性,而从对学生的影响这一面来说,则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样的写作指导,可说是最积极主动而又切实有力的指导。只有教师自己下水作文,才能真正了解作文的思维过程,进而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难,体验到学生不愿写作甚至逃避写作的自然心理,这样,教师就会以自己的体验、心得去指导学生,不是仅仅以学生作文的评判者去工作,而是能够根据学生写作心理进行的教学,必是最能增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时是这样“下水”指导的:“这几天,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昨天早上,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了一位参赛老师的课,我对这位参赛老师讲课前的情态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反复地读一读,然后把老师的所谓佳作评价评价。”

  参赛老师一拐一瘸地走上讲台,左手里的课本在讲桌上轻轻地一放,整个身子的重心就立刻落在左腿上,右腿悬空,个儿就蹭地一下长高了许多。他习惯地用右手的中指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一推,眉头一皱,眼睛环视同学,嘴角左右翕动一下,便开口讲课了。

  学生读后做了这样的评价:短文不但用了“走”、“放”、“推”、“皱”、“环视”、“翕动”等一系列动词,还用了“一拐一瘸地”、“轻轻地”、“立刻”、“习惯地”这些词,把参赛老师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独立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有了作家的指路,有了老师的范例,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参照,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独立作文了。例如,我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作文。

  夜,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她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咧,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穿针——引线。

  一个“贴”字,既反映出灯光的灰暗,又写出了母亲“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的心理。“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咧,手一颤。”这个细节将母亲被针扎时的反应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破折号用得妙极了,这个破折号不但是穿针引线的过程,还是母亲手中的那根细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