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关注(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2

四 生命的救赎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何其珍贵,又何其美丽,她生动摇曳,多姿多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像《血玲珑》这样的事实,美国小姑娘莫莉患了一种罕见的基因疾病,唯一能让她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进行骨髓移植,但一直无法找到与之相配的捐献者,最后,医生用最先进的手段对莫莉父母的胎儿进行筛选,终于得到了一个与莫莉骨髓相匹配的胚胎,10个月后,莫莉不但多了一个弟弟,自己也因为这个弟弟而再次获得了新生。
正常人本应有健康的生命,正常的生活,但却由于来自于自然与社会的多重原因让生命枯萎或提前消逝,毕淑敏本着医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给生命带来困境的因子紧抓不放,犀利地进行着剖析。在这里,结合小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的许多思考和质疑:故事中的夏晚晚和现实生活中的莫莉的弟弟除了作为药而存在,自身有生命的价值吗?显然,小说中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多层次的思考和关怀。正如作者曾经说过:“生命本身是特别复杂的过程,人类遭遇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毕淑敏:《红处方》,北京十月出版社1997年版。文学史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是作者对于人生困惑的解释,在毕淑敏的小说中,毫不回避苦难,但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是生命的力量,含蕴着生命的尊严,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于“如何看待生命”问题的思考,毕淑敏认为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活得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在她小说中更重视是对精神家园的关注和思索。
   毕淑敏以作家和医生的眼光,从生理和精神的角度全方位地剖析作为社会人的病患者的种种症候,又苦苦地寻觅着治病的良方。她将人物置于生死交战的沙场,从中发掘在狞笑的死亡面前生的壮与美。作者通过对死亡描写告诉人们,只有深刻地认识生命、把握生命,人的生命才有价值,才会坦然地向死而生,最终实现生命的超越。毕淑敏真诚的告诫人们,生命是满载苦难的存在。人生的苦难具有无法逃避性和不可抗拒性。她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对苦难,应该承认它是生命中的必然阶段。因为读宗教,读哲学,研究了生死,研究了人生,这个问题它根本上就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不能预知今生的苦难,但我们能预知生命无法逃脱苦难,人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承担苦难,追寻人生的意义。慢慢地领受这一份煎熬。”毕淑敏力图揭示选择是一种煎熬。“钟百行先生把刺到一半的针停下”,作品在这里结束,但生命本休的选择永远不会终结,它向人们昭示:生命是因能自由选择、而充满苦难的存在。
结论
毕淑敏是一位充满生命关怀,具有人类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她的作品中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以及悲剧意识来源于她对人存在本质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她不断超越卑微、追求崇高的人生态度。她作品中的拯救情怀则源于她对生活对人性的乐观和对社会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她把深刻的悲剧意识和深厚的拯救情怀融入小说与散文中,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阅读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她让我们看到,在物质文明泛滥的今天,在文学不断边缘化、平面化、平淡化的的状况下,民众中仍然会不断产生一些张扬社会理性,关怀人文情感,追求崇高,拒绝虚无的作家,他们对理想、对责任的坚守是文学也是社会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这就是毕淑敏对当代文坛的贡献所在吧。


参考文献:
1、王蒙:《作家一医生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序》,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
2、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毕淑敏演讲与低语》,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毕淑敏:《写给女儿的散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毕淑敏:《呵护心灵.毕淑敏文集一一倾诉》,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5、舒晋瑜:《写作在生命更迭之外》,中华读书网,2003年11月14日。
6、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答读者记者问》,《我敬畏生命的过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7、贺仲明: 《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泽出版社,2002年版。
8、毕淑敏:《红处方》,北京十月出版社1997年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