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西班牙马德里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96年分别在香港中华文化城展览厅、美国亚特兰大洛斯维尔市市政府、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在法国巴黎皮尔卡丹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分别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还在日本、新加坡、台湾、阿尔及利亚参加美术作品联展。尼玛泽仁的成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形式西藏题材绘画艺术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艺术民族化、地域性探索的伟大胜利。瑞士藏学家、美术史论家霍伊斯对尼玛泽仁的艺术探索,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尼玛泽仁的作品“赋予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以生命形体和自然风格”。
尼玛泽仁的探索,应该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以深刻的启示,即在全球化的阴影下,艺术家应该怎样根据新形势来探索民族化和地域性;怎样使民族文化与艺术成为融汇世界文化与艺术的重要力量。许多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鼓吹过“化”世界,“化”别人,但是在疆域强盛的秦汉;在文化发达的唐宋;在经济发展的明清,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仍然远播欧亚,甚至影响美洲大陆。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魅力来源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创造。在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是汉民族,藏民族,其它民族也都是一样。南北朝时的北魏,是由鲜卑族的拓拔氏建立的政权,前后148年,在中国中世纪的统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北魏学汉学,祭孔子,提倡胡汉联姻。北魏中期,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民族融合改革政策,孝文帝又把首都由大同迁到洛阳,改拓拔氏为元姓,讲汉语,习汉俗,着汉装。这些改革使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与艺术被中原汉民族文化与艺术所吸收,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在北方汉民族中获得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孝文帝时的《李波小妹》描写李波小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了汉民族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南北朝时在南朝和北朝都作过官的颜之推,比较南北方语,认为“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也说明北方汉语吸收了鲜卑语的若干成分。北魏改革取得的文化与艺术成果,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中看得到,它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某种积极的启示。
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的结果。这种兼收并蓄,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国内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他不仅表现在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上。沟通中国与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与西域各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是经济上,也是包含有文化与艺术的内容。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不仅仅是向太平洋、印度洋和亚非远播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把世界的文化与艺术吸收到中国的过程。
著名艺术家兼设计师韩美林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还讲过一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肺腑之言: “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它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 靳埭强是香港很有成就的设计师,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dolcn.com
所以举上面一些例子,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加快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从古人那里取得一些有可借鉴的东西,以应对全球化阴影下复杂多变的局面。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和肯定的,那就是,如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那就是我们的失败。这种失败,不仅仅是我们一代人的问题,而是这一代人可能成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败类。作为个体的中国人,你可以移民到美国,你可以美国化,甚至你可以成为华裔美国人,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祖国。但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它不可能移民到美国,它也不可能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世界,它必须,也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为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贡献着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
● 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
讨论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一个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一个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文化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底蕴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脱离了这两点,中国的现代设计将一事无成。
吃过洋面包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拿着西方种种“主义”,种种“流派”,去把玩,去神侃,但是一旦要用于实践,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可。我们的一些大师,如韩美林,如靳埭强,都是近些年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也把玩西方的“主义”,也神侃西方的“流派”,但是一经深入到创造之中,却都扎扎实实地研究起如何把现代科学与技术,传统文化与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韩美林强调“根”,靳埭强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总括起来就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点。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寻,才使得他们的艺术创造在国内外赢得极大的声望,在社会上深受不同阶层的喜欢。
一些有民族自强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全球化给中国艺术与设计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了深深的忧虑,他们对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中的盲目西方化,很是担心。这种忧虑不是空穴来风,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多年的外国人,也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在中国学习京剧表演的美国留学生罗红梅(中文名字)就曾经在电视上直言不讳地说:我很后悔没有更早一点来中国,那时会见到更多真正的中国东西,现在越来越少了,恐怕再过几年就很难见到了。在这些外国朋友的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城市在被“曼哈顿”化,是我们的广告在被“可口可乐”化,是我们的时装在被“巴黎”化,是我们的快餐在被“麦当劳”化,是我们的视觉在被“花花公子”化,是我们的艺术在被“纽约”化……等等,不一而足。这只是表象,但是就在这些无数的表象中,也的确使人看到了在全球化阴影下,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浮躁、肤浅和盲目。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看一看所谓很“前卫”艺术的浮躁、肤浅和盲目。dolcn.com
记得媒体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三裸女做画笔,艺术何为?》说的是2002年 4月10日,在南方某城市的一次博览会上,一位行为艺术家与三名袒胸露乳、着T型三角内裤的模特,激情现场表演了一场“裸体
尼玛泽仁的探索,应该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以深刻的启示,即在全球化的阴影下,艺术家应该怎样根据新形势来探索民族化和地域性;怎样使民族文化与艺术成为融汇世界文化与艺术的重要力量。许多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鼓吹过“化”世界,“化”别人,但是在疆域强盛的秦汉;在文化发达的唐宋;在经济发展的明清,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仍然远播欧亚,甚至影响美洲大陆。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魅力来源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创造。在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是汉民族,藏民族,其它民族也都是一样。南北朝时的北魏,是由鲜卑族的拓拔氏建立的政权,前后148年,在中国中世纪的统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北魏学汉学,祭孔子,提倡胡汉联姻。北魏中期,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民族融合改革政策,孝文帝又把首都由大同迁到洛阳,改拓拔氏为元姓,讲汉语,习汉俗,着汉装。这些改革使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与艺术被中原汉民族文化与艺术所吸收,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在北方汉民族中获得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孝文帝时的《李波小妹》描写李波小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了汉民族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南北朝时在南朝和北朝都作过官的颜之推,比较南北方语,认为“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也说明北方汉语吸收了鲜卑语的若干成分。北魏改革取得的文化与艺术成果,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中看得到,它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某种积极的启示。
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的结果。这种兼收并蓄,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国内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他不仅表现在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上。沟通中国与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与西域各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是经济上,也是包含有文化与艺术的内容。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不仅仅是向太平洋、印度洋和亚非远播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把世界的文化与艺术吸收到中国的过程。
著名艺术家兼设计师韩美林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还讲过一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肺腑之言: “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它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 靳埭强是香港很有成就的设计师,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dolcn.com
所以举上面一些例子,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加快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从古人那里取得一些有可借鉴的东西,以应对全球化阴影下复杂多变的局面。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和肯定的,那就是,如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那就是我们的失败。这种失败,不仅仅是我们一代人的问题,而是这一代人可能成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败类。作为个体的中国人,你可以移民到美国,你可以美国化,甚至你可以成为华裔美国人,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祖国。但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它不可能移民到美国,它也不可能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世界,它必须,也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为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贡献着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
● 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
讨论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一个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一个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文化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底蕴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脱离了这两点,中国的现代设计将一事无成。
吃过洋面包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拿着西方种种“主义”,种种“流派”,去把玩,去神侃,但是一旦要用于实践,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可。我们的一些大师,如韩美林,如靳埭强,都是近些年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也把玩西方的“主义”,也神侃西方的“流派”,但是一经深入到创造之中,却都扎扎实实地研究起如何把现代科学与技术,传统文化与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韩美林强调“根”,靳埭强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总括起来就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点。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寻,才使得他们的艺术创造在国内外赢得极大的声望,在社会上深受不同阶层的喜欢。
一些有民族自强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全球化给中国艺术与设计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了深深的忧虑,他们对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中的盲目西方化,很是担心。这种忧虑不是空穴来风,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多年的外国人,也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在中国学习京剧表演的美国留学生罗红梅(中文名字)就曾经在电视上直言不讳地说:我很后悔没有更早一点来中国,那时会见到更多真正的中国东西,现在越来越少了,恐怕再过几年就很难见到了。在这些外国朋友的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城市在被“曼哈顿”化,是我们的广告在被“可口可乐”化,是我们的时装在被“巴黎”化,是我们的快餐在被“麦当劳”化,是我们的视觉在被“花花公子”化,是我们的艺术在被“纽约”化……等等,不一而足。这只是表象,但是就在这些无数的表象中,也的确使人看到了在全球化阴影下,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浮躁、肤浅和盲目。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看一看所谓很“前卫”艺术的浮躁、肤浅和盲目。dolcn.com
记得媒体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三裸女做画笔,艺术何为?》说的是2002年 4月10日,在南方某城市的一次博览会上,一位行为艺术家与三名袒胸露乳、着T型三角内裤的模特,激情现场表演了一场“裸体
上一篇:制度化的文学与文学化的制度
下一篇:关怀设计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