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到拟像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内容提要 图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机器媒介的技术工具理性主导了人的视觉上的奥秘。
(三)“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与电视
“千里眼”、“顺风耳”——《西游记》中的两个天神,可以说是电视媒介最生动的神话心理原型:一方面,电视是广播(顺风耳)的延续,早期的电视被称为有图像的广播;另一方面它又承载了人类远距离视觉传播(千里眼)的梦想:“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将希腊文中的?TELE?——‘远’字和拉丁文的?VISUS?——‘视’字合成一个新的英文单词:?TELEVITION?,意为‘看见远方的图画’”(注:邵长波著,《电视导演应用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如果说电影以其艺术特性著称,那么电视则以传播特性著称。在视觉效果上,电视影像和电影影像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传播方式上,两者的明显的区别则决定了它们内涵的深刻差异。从影像的清晰度、画面的冲击力、色彩的丰富、细腻程度以及声音的表现力看,电视都逊色于电影。但独特的传播方式,让电视的影像具有了有别于电影的一些“另类”魅力。
首先,电视让我们能在更近的时间内看到更远地方的景象——这是电视影像审美快感的重要来源。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作为眼睛和耳朵的共同延伸,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理感知地图”。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卫星电视能将整个地球同时尽收“眼底”:“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只要有三颗广播通讯卫星,就能够把你制作的节目即刻传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注:武海鹏主编《电视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由此,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麦克卢汉所谓的“地球村”。
其次,电视吸纳日常生活并将其转化成一种奇观。“作为一个物体:电视荧屏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为有限度的超越提供了一个框架——它暂时消除人们的不信任——它让我们从日常单调的世俗惯例中抽身出来,进入到一个由节目表与节目组成的神圣惯例中”(注: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在具有多元共生结构电视节目中,现实信息(如新闻)和虚构信息(如电视剧)拼贴杂陈,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的各类内容错综交织,而影像的逼真性让客观现实世界和媒介拟态世界之间的界限趋于消亡。例如,素以绝对真实标榜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细节怎么真实,但其整个过程都由媒体操控。摄像机镜头虽然把当事人的隐私挖掘展示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观众看到的只能是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关于“真实”的“秀”(?Show?,表演)。在电视里,即便是真相,也只能是“拟态”环境中的叙事。鲍德里亚说:“电视本身即真相,也是电视提供了真相”(注:让•鲍德里亚《拟像的进程》,载吴琼、杜予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再次,电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好……现在”世界观。“好……现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的惯用语,“这个表达方式让我们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
上一篇: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
下一篇: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