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卑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对后期各北方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装饰艺术作为鲜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鲜卑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固化的艺术活化石。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图片作证及考古三种研究方法,以鲜卑游牧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金银器、陶器以及壁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装饰艺术手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初步探讨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尝试多视角、多维度地传承优秀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多层面的设计素材。
关键词:鲜卑族;装饰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鲜卑族作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支,曾创建了辉煌一时的文明,是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的缔造与传承者之一。鲜卑现存及出土的文物并不太多,但通过对这些现存及出土文物的探源、梳理与研究,可以从中窥见鲜卑族装饰艺术的特色与其文化内涵。
1金银器
鲜卑金银器种类较少,东汉时期以装饰为主,魏晋以后随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加强,出现了较多南北交融的器皿。下面主要从鲜卑的官印以及头饰来解读其装饰艺术特色及内涵。
1.1文化融合
鲜卑官印是最能体现鲜卑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器物之一,通常是中原赠与鲜卑的首领印信①。由纯金打造而成,造型比较粗犷和原始,早期并没有刻画得那么细腻,纹饰也较为简单,体现出一种浑厚感与体积感。制作工艺主要是单体建模浇筑而成,通过錾刻或者镶嵌等工艺而产生的镂空效果,展现出当时精湛的工艺。从(图1)可以看出“晋乌丸归义侯”金印相较于“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整体更加粗犷淳朴,而后者则更加精致。猛兽造型代表当权者的政治地位,膝跪地或是出于整体造型的考虑,或是表示政治含义。
1.2宗教渲染
早期的鲜卑族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天地,这种思想在其金银装饰上体现得尤其明显。鲜卑族的金银器上较多表现动物纹样,鹿是鲜卑族最崇拜的动物,常被雕刻在各种器物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河子出土的北朝时代慕容鲜卑贵族的金步摇冠(图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这个冠是一个牛头和一个马头组合而成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面的头饰是雌雄双鹿的变异。整个头饰造型非常轻巧秀丽,上饰珍贵的宝石,色彩华贵,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雕刻摆脱了早期的粗犷而更显精致,更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史书中曾有记载“古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②,神兽引导鲜卑民众走出森林到达匈奴以前居住的地方,后来证实这种神兽就是驯鹿。同时慕容部生活在森林中,驯鹿可以帮助托运货物。早期的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信仰萨满教的,鲜卑族也不例外,“在萨满文化里,通天地的最主要的助手就是动物,这种动物实际上是古代的宗教人物(巫师)通天地时的助手”,鲜卑族将鹿作为通灵的神兽加以崇拜和敬仰③。金冠上饰金片,可以从两方面去解读:其一,在萨满文化中,桦树是神树,作为萨满巫师沟通天地的工具,后来发展为国家社稷的象征,“社稷所以有树,何也?尊而识之也,使民望即见敬之,又所以表功也”④。另一方面,慕容部曾居住在大兴安岭附近的森林地带,多白桦,步摇上的金片更有可能是桦树叶,用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2陶器
2.1早期的文化传承
鲜卑慕容氏具体迁徙的时间并未明确,考古学家多次对辽宁阜新的出土的查海遗址进行考察,证实其可能是鲜卑一族迁徙过程中的生活遗址。其中有一件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鲜卑族文化的影子。在半穴居的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斜腹罐,上面装饰的是浮雕的蛙(图3)。整个陶罐造型比较简单,上饰的线条也比较原始粗犷,纹饰使用简单的戳刺法,青蛙浮雕四肢张开,奋力抱住比它大得多的陶罐,将“蛇衔蛙”的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下来,整体造型主次分明、松紧有度,表现手法淳朴,属于较为早期的鲜卑陶罐。首先,在游牧民族中有生殖崇拜的思想,蛇在北方游牧民族通常被看作男性的象征,青蛙多产子的习性被看作是女性的象征,因而这件出土的文物很有可能蕴含着部族繁衍、繁荣发展的含义。其次,鲜卑族一直认为金蛙是鲜卑部落的创世神,蛙的地位非常高。陶罐造型也是鲜卑族金蛙创世的一个生动再现。
2.2文化交融
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就渐渐远离了曾经的草原和森林,出于政治、经济以及审美等各方面的转变,陶器上的纹样加入了更多其他文化。陶器的样式和材质也更加复杂多样,例如中原流云纹和佛教忍冬纹的引入就反映了这一点,其线条运用的手法更加熟练也更加流畅,整体造型以二方连续为主。
3壁画
鲜卑族早期留下的壁画较少,后期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留存较多。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鲜卑族壁画的装饰艺术特色及内涵。鲜卑族的壁画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主要是鲜卑族继承东胡系统文化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鲜卑族早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外族交涉甚少,但在鲜卑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碰撞,产生新的文化产物。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鲜卑墓中的壁画《出行图》,以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东汉墓中的壁画都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状态(图4)。两幅图中描绘的基本是当时鲜卑贵族阶级出行及生活的场景,每一幅壁画整体色调均为暖红,色彩浑厚,对比强烈,造型洗练生动,表达手法淳朴。画面中的“华盖”及生活状态基本上是鲜卑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不同的民族因其地域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在阴山岩画发现较多的出现牛、羊、鹿等动物群以及猎人打猎的场景,这些都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相信将打猎的场景绘画下来就会获得神力。画面中色彩色彩对比强烈,整体色调偏暖,这也许与鲜卑族尚日有关。
3.2自然崇拜与宗教的渗透
史料记载,鲜卑族有崇拜自然、山川、树木的习俗,因而大兴安岭发掘的很多壁画中都出现了较多的十字纹符号以及红颜色,这无疑是太阳崇拜的一种衍化,北方少数民族将太阳视为温暖、繁荣以及生命的象征。如图5,整个岩画粗野抽象,仅用颜色勾勒轮廓,造型简约。宗教文化在鲜卑族艺术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早期鲜卑族崇拜萨满,入主中原后,佛教开始盛行,道教也发展迅速,鲜卑民族为了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建立了较多的石窟,佛教壁画发展迅速。
结论
无论是在金银器、陶器,还是在壁画上,鲜卑族装饰都显示出以下的共通性:
(1)对于宗教神灵、自然万物的崇拜,例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神兽”—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在壁画上绘画出打猎的情景希望获得丰收。
(2)对于当时生活情景的再现。早期的鲜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其装饰也主要是表现萨满文化和生活场景的结合,后来随着迁徙、建都、与汉文化交融、与其他民族融合,产生的装饰就更加丰富。例如动物纹饰做反转状就受到斯泰基文化的影响。
(3)体现当权者政治的野心。由于入主中原,萨满信仰不足以支撑整个体系,管理汉人的难度较大,鲜卑族人聪明地意识到,从心灵上震慑易于管理,所以融入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例如佛教石窟。在今天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好地对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鲜卑装饰艺术进行重新深入的审视、借鉴、分析、研究,从而将鲜卑族独特的装饰艺术运用到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这样既可以丰富民族文化精髓,保护传统艺术,又能为当代艺术者提供借鉴的素材,为当代艺术设计增添地方、民族特色元素,在取舍中求传承,在发展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盖山林.草原寻梦内蒙古岩画考察纪实[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2]雁卿,刘贵斌,高峰.北魏陶器的装饰纹样[J].文物世界,2003,3.
[3]黄雪寅.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王艳梅宋宝峰早期鲜卑萨满文化初步研究[J].内蒙古艺术,2008,01.
[4]D.桑吉仁谦.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
[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庄鸿雁鲜卑萨满文化三论[J].2012,09.
[6]常经宇.孙永刚查海遗址生殖崇拜考[J].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