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应用与公共艺术的实践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0-14

  【内容摘要】公共艺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多元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特征。中国西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本土文化巨大优势,而丰富的西部民间艺术蕴藏着许多传统文化精粹,将其开发应用转化为富有新意的公共艺术,是时代赋予艺术家们的一项新任务,潜心挖掘、认真研究民间艺术构成元素,探索公共艺术新创意、新理念,对推动西部文化发展与建设,完善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元素;公共艺术;实践

  西部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历史和地域范畴的文化视觉标志,必然会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民间艺术又是最具特色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当下多元文化艺术形态并存的公共艺术领域中,要从民间艺术中挖掘、整理其文化精髓部分和艺术元素,使之成为当代公共艺术中自然与人文景观、建筑与环境艺术、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文化艺术的亮点。民间艺术包罗万象,形式多样,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间艺术,被公认为最接地气的大众艺术,载寓着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核,这个拥有庞大而多元形态的艺术,留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近乎原生、原始和神奇的民间艺术是中原地区早已消亡和失传的中国原生文化、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和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顶级宝库。从艺术反映生活,到生活孕育艺术,这个过程成全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千年演化,这种文化艺术的范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开启了人们对民间艺术审美视野新领域的关注和认同,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讲,民间艺术的应用与创作应该也完全可以在公共艺术的领域中展现其灿烂的艺术魅力,产生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西部民间艺术传承与研发应用,需要从挖掘、保护传统文化生态视角,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创建富有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新型艺术形式,开创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和“历史文化记忆”相关联的转型艺术,这就是说,西部公共艺术未来,应该走传统与现代共同发展,互为补益融合共进模式。打造当代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精品与典范。公共艺术不单纯是一种艺术门类,它是由三个构成要素组构而成的,即公共空间、环境空间和艺术空间,是一种综合多种元素的“大艺术”,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历史、建筑、设计、园林某方面学科或行业都是公共艺术创意所涉猎的范围。艺术形态的多样性,是当代公共艺术的显著特征,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雕塑、建筑、壁画、装置艺术、人文环境、景观、声、电、光的动态造型和烟雾水景的造型,街市及店面的设计装饰等等。这么多的艺术形态汇集在城市空间和公共环境中,形成一个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环境的共享空间,需要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策划和实施要统筹考虑诸多因素。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和地域与历史等因素,其规划设计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既要有时代感,还要有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虽然是地方文化建设与规划的系统工程,但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谐问题,体现的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任何一个民族,在崛起的发展中都会在历史上留下砥砺前行的足迹,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公共艺术的状态。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与塞北戈壁荒漠中构筑军事防御长垣,它横跨东西,延绵两万余里,它是人工力量建造的一项震撼人心的宏大建筑物,堪称富有美感冲击力,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公共建筑艺术,它释放的是物质、精神和意志永恒的力量,是从古至今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迎来创作高潮,以建国十周年成就为主体的首都十大建筑,成为那个年代公共艺术群雕的代表的系列,以及其后的首都机场、地铁站的壁画、浮雕;国家和社会各地举办的大型活动———奥运会、世博会、运动会和各种规模的社会庆典,以及社会公益性、商业性的户外广告等,使我国的公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许多佳作的创作是受到民间艺术启迪和感悟,如,常沙娜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上方琉璃瓦门楣图案设计,须弥座浮石雕花装饰设计以及人大会堂宴会厅顶部花灯图案设计,就是受到敦煌莫高窟31窟由民间艺人绘制的花卉藻井图案,这个盛唐时期壁画图案给了设计者艺术创意和灵感,作品呈现于世人的最后效果不仅雍容大雅,而且富丽堂皇,展现敦煌艺术之美。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西部以开放的姿态在公共艺术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创作与探索,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根据革命历史题材,结合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组雕,再现了那段发生在中国西部红星闪耀下的红色巨流感天地、泣鬼神、悲壮的历程,其公共艺术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风格凝练,成为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运用传统的民间艺术素材中的元素置入到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之中,所产生的新的视觉形态能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重庆洪崖洞《记忆山城》,创作素材以当地民居———吊脚楼文化为背景,以夸张变形叠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件直高式的雕塑作品耸立在广场空间中,独具匠心的构思,生动表现了特定时空中山城繁华而拥挤的民间生态环境,整个造型将不同形态的民居运用攀叠、挤压、渐次伸向空中的艺术手法,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受众在观赏中唤起了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西部是华夏文明与人文始祖的源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其内涵和艺术形式的挖掘、研发有着巨大的空间,特别是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很高的研究应用价值,为创新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很好的创作与实践平台。民间艺术历经时空的“兴衰变迁”流传许多浩如烟海历史典故,人物传说和原生态文化素材,将其转化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现代公共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和品牌形象,还可以进一步以开拓民间、民俗文化为主的艺术市场和旅游市场,促进西部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云南的西北有一处与神灵对话的地方———东巴文化的“万神园”公共艺术群,它是一个在东巴文化遗址上建立的以远古时期的造型符号,图腾和祭祀场为背景的公共艺术。记录了当地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交织,揭示了古老而神奇的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宗教轨仪和祭祀活动,硕大的“万神园”内积聚了众多“神灵”和宗教符号。通过主体石雕、木雕、地面浮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还原了远古时期的人与自然、宗教神灵的关系,塑造了人间万物由生到死的过程,作品遵循当地的民间习俗和宗教仪轨进行创意,并借助古老的东巴舞蹈表演,使肢体语言与公共艺术作品达到了高度契合,再现了东巴文化的原生态艺术,使人置身其中会感受到一股特殊的心灵共鸣与震撼。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展示,虽然带有粗犷和神秘的成分,但正是这样,反而使东巴文化中的宗教与神灵形象表现的很原始,因而更显突出。丽江人用自己的文化创意,激活了古老的东巴文化,用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以及公共空间综合造型艺术,营造了“非物质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现代公共艺术是集多种科技成果和艺术成果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是目的性、审美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创作活动,其构成主体主要包括形象的塑造,内涵的表达和艺术形式与空间环境的审美统一。音乐与舞蹈范畴的公共艺术表演活动,还要注入灯光、舞台背景和色彩以及舞蹈的节奏、韵律的起伏等因素,探索了多种艺术的合成效果,产生的新的表演形式,使主体诉求的着眼点更鲜明、生动和准确。

  由张艺谋等人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就是从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画与当地刘三姐人物传说中获取了创作灵感。作品取材于广西桂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借自然之景,创意了一篇中国式山水实景全新演出视觉盛宴,是当代公共艺术中以音乐舞蹈表演型的新的艺术形式。该作品以漓江自然水域和山峰为舞台背景,以当地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和民间生活为素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法组合,精心构思创意的这台大型公共艺术表演,人们沉浸于优美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宏大的场面,美轮美奂,舞台背景绚丽多彩。策划者将总体设计融自然之景,高科技舞台灯光、悦耳动听的声响效果,漓江的山水美景,悠扬的广西山歌、婀娜多姿的舞蹈交织在一起,从视觉和听觉在多维度的空间中渲染了演出的氛围,是一部“天人合一”的创新力作。这种带有公共艺术性质模式,突破了原有的表演艺术形式,走出了一条面向自然、面向民间、面向经典的创作之路。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创作与审美的活动,还是关于艺术实践与价值理念的问题。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都是创意思维的结晶,而艺术创作一旦植入了文化意识,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会赢得无限商机。西北重镇兰州,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奔腾东去黄河穿城而过,宛如仙女撒落的一条锦带,形成了兰州特殊的黄河情愫———因河而生、因河而建、因河而盛的黄河文化,与此相关的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兰州独有三大文化特色。兰州人精心打造的“黄河风情线”用文化的钥匙开启了兰州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快速通道。围绕着黄河两岸实施的绿化亮化工程、音乐喷泉、近岸水榭、体育公园等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打出了“黄河牌”,写出了“大文章”,美化了“大环境”。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兰州黄河风情线中的公共艺术,更是一道靓丽的看点。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特征。被许多学者和同行赞誉为“品味高、内涵深、有造诣”的艺术。以雕塑为主题的兰州黄河风情线公共艺术被植入于沿河两岸绿色走廊带中,犹如一串镶嵌在绿茵带上璀璨的宝石,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以何鄂的“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一系列“黄河风情线”上的公共艺术,如“筏客搏浪”、“水车博览园”、“龙源”等优秀作品,突出了地域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间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艺术形式也由简单装点空间,发展到营造空间,激活空间。以兰州水车“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新点的水车博览园,将古老的水车载体,运用元素的重组,把水车功能、制作工艺、用途及水车造型的美感特质,用形象记忆再现了水车文化和历史。与水车文化呼应是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独具匠心的设计,富有民间气息的形象塑造,把兰州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作品题材寓意了主题内涵,兰州地区的特色地域小吃(热冬果、灰豆子、甜醅子),鼓子弹唱,刻葫芦等13件雕塑更丰富了水车博览园的文化底蕴与特色。可以说兰州黄河风情线,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情线,承载着兰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称得上西北地方公共艺术策划实践的大手笔、大创意,自然也是文化艺术的“大景致”。对西部,尤其是西北地方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珊,陈晓恒等.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5(1).

  [2]郇树海.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解析及其对策[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5).

  [3]梁瑾.“包装”城市视野下公共艺术与环境教育功能的关系探析[J].中国包装,2016(5).

  [4]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

  [5]李莹.艺术传播媒介之网络虚拟媒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

  [6]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