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固化思维严重地束缚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发散思维,学生的设计与思维单向性地按照教学模式形成,环境艺术设计套用套版的形式很常见。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发散性思维非常重要,要注重运用多向思维,转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化思维。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应用具体路径:创造多维教学理念,构建引导式教学;营造多向学习环境,建立自然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拓展教育特色维度。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随着人类生活进程的发展,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需要不断地摸索结合,这就相应地产生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很广,包括现在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单方面去解决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主动解决,发挥发散性思维去创造,已经成为现在教学模式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多是套用或者套搬设计概念,很少主动独立地去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也缺少实践与切身的感受,这也是现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艺术教学概述和思维束缚
环境艺术设汁是现在教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在快速发展建立的社会中经济、科学、艺术、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层出不穷,表现能力各有千秋。环境艺术设计里面包含了美学、史学、技术和艺术多方面的研究结合。所以我们相应地建立了这样一些关于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像空间、空间关系和结构、场所与自然场所、场所的属性与特征、共生意识、环境艺术等等。从广义上也就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两个部分相互依托,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视觉感受。特别是从空间关系与结构来入手研究我们的生存空间以及其形态,这也就造就了我们生活中的场所。环境质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环境设计的主要课题,自然环境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人文环境相比邻,是非常重要的平衡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固化思维严重地束缚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发散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就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发展起步较晚,大多都是一些美术学院和一些综合类大学结合起来的,加上现在的教师多数都是因袭传承,在学校接受的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和发展的这几年来的美术院校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因此,在我国都基本继承了这种环境艺术设计类教学的模式。在平时的课程中,学生都在接受固化思维教学,在课后的研究中也是按照这种固化思维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多角度、多方面、多理论去找寻创新。教学活动中包括美术基础训练、工艺技能训练,远远脱离现有的市场和实践,这就促成了学生和老师在观念上的误区,固化思维使得学生认为学好了美术自然就是好的设计师。这使设计和艺术严重地混淆。众所周知,教学模式无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成为了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中之重。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由点到面深入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去辅助,让学生自己形成各自的思维多样化。在实践中学到更为有用的知识。在教学课程方面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在现实的作品中让学生自己挖掘设计的基础、内容,而不是传统中的一味填鸭式教育。同时多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点到面涵义,提高相应能力。
(二)单向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弊端
单向思维也是存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大问题。单向思维,只是从一个方面、单个层次来看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自身难以克服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性、片面性、孤立性,会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框框之内,而无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入和全面的平衡认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多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在辅助学生分析问题时会设定一些知识框架,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设计与思维单向性地按照教学模式形成。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环境的再创造,更是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所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非常广泛,各学科之间需要独立运用,又有融通的物质同性。这也就是说,如果单向思维去运用,将会使环境艺术设计变得分裂、不融通。单向思维的改变,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三)打破常规思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套用套版的形式很常见,这种现象也间接反映常规思维受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突破这种常规思维,争取主动。打破常规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你会有很多新奇的收获。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推陈出新才是以后发展的硬道理。就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形态及变化,很多人在常规思维下会套用一些东西去做设计。因此,怎样才能打破这样常规思维呢?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课本阶段,实地去考察和感受空间感,去感受空间的特点和平衡点,然后再到平面设计图去多角度分析,去不断变化视角,变化比例。我们也知道空间的变化需要透视技巧去体现,对于同一空间,学生应该多角度、多思维地进行透视空间的平面设计绘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打破常规思维,多创新,为以后奠定好基础。在空间的想象力与形态变化方面,我们要多通过打破常规思维去将空间虚实变化、延伸分割,同时在层次、结构、比例、区域等方面多加注意。通过这样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学生多思维的基础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其想象空间,这样不断地累积实践,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会打破常规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的结合应用
发散性思维需要打破原有的既定模式,从点到面去寻找事物的新结合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解决问题。比如一个光源向周围发出光线,这些光线发散到四周,而不是单独的一条光线跑到黑。这就像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去提炼主旨观点,分析问题结局。一方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换其他的方面去思考,不断地创新,打破陈规。
(一)运用多向思维
发散性思维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就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性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多向思维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同一个问题,不能只是局限在一种模式或者一个方面。就像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部坏境与内在空间。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不只是关注内在的居住环境,像房屋的格局、通风、设计,同时也关注住宅外部的环境,像小区内的绿化、宽阔的活动场地。很多之前的老建筑都是相似的,而通过现在这样多向思维去打破陈规,就会相应地出现现在多元化的建筑,内部构造、外部环境都各有各的特点。为了更全面地推进设计多向思维方法,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多掌握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环境艺术、物理学,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从这些方面中寻求灵感和追求创新。同时也要在装饰材料的更新以及家具陈列设计最新动态中,不断地从实际施工中积累实践经验与生活体验,对新的生活方式及个人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这样才能多发现、多运用、多向思维。一般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会有不一样的构思,产生不一样的作品。正是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多向思维一刻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社会,离开时代,如果脱离,其想象恐怕只是臆想。
(二)转换思维角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发散思维,不仅包括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上的革新和调整,也包括教师从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中出发,对发散思维的应用和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单向“教———学”方式,师本位、书本位的教学模式成为常规课堂形式。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而难以采取更加主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吸收和掌握。环境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跨领域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和“接受”中,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发展”和“实践”的能力,这也就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课堂中使学生能够迅速学以致用、主动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将转换思维角度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教师从自身角色思维方式的转换出发,从传统“师本位”转换到新的“学本位”模式当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引导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论知识、探索实践方式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学习潜力,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环境艺术教学的新形式思维模式。
(三)打破固化思维
原有的教学让学生的固有思维很严重,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干涉也会过多,主观意识增强。很多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多向性等辅导与引导,这样就会让学生忽视环境与设计对象的融合问题。综合以上问题,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要求相应地提高,多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多角度、多环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散性思维里,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要发挥想象。本身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发展中的边缘性科学,随着空间、时代、社会、文化等差异而变化万千,是一个范畴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例如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教学中多去打破学生的空间想象,举一反三,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更多的灵气。
三、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应用
(一)创造多维教学理念,构建引导式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中,教学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学中的辅助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引导,不拘泥于一点,多角度、多方面、多视角地去分析。教师应当在确立自身教学“引导者”角色的同时,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将课堂“传授型”教学转变为“引导型”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内容、对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同时,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需求与学生学习需要,主动发掘更多维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式教学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学习思路、创新教学理念。
(二)营造多向学习环境,建立自然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