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21例临床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2讨论

  目前,败血症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致诊断延迟或治疗不适当,严重时可造成新生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本组资料显示,黄疸、呕吐、发热、婴儿(特别是早产儿)有脐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出现率相对较高,且常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患儿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认真细致地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本资料中大多患儿存在引起细菌感染的病因,包括在不洁环境中出生、胎膜早破、围生期窒息(羊水胎粪污染)、脐部和皮肤感染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一直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有报道达97%[2],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逐渐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有所下降。在本组21例患儿中,革兰氏阳性菌检出15例,占71.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6例,溶血性链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确实如近年文献所报道,呈上升趋势。而革兰氏阴性菌检出6例,占28.6%,其中以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等为主。这些细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可在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新生儿。由于新生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尚不健全、免疫功能很差,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如消毒不严,脐部容易感染,护理不当亦可致皮肤黏膜感染。早产儿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更易发生。本组资料中的5例早产儿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侵入性感染,故应重视无菌操作观念,提高疗效,降低临床感染率。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滥用,新生儿感染耐药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滥用抗生素,不根据细菌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甚至对病毒感染也常规使用抗生素,最终结果就是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甚至无效,延误治疗,并且还诱导耐药菌株产生。在本组药敏结果中,多数细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菌素类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对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敏感。因此,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等临床常用药物已出现高度耐药性,不再适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而喹诺酮类及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虽高,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宜作首选药物,但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的重度感染,在权衡利弊后可选用。国内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在12%~20.5%[3],本组病死率14.3%。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多为宫内感染或产时感染所致,症状出现早,病情相对较重。本组患儿出生7天内发病者约占57.1%,过半数以上;而日龄大于7天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就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说,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精神萎糜、呕吐、黄疸等,当患儿出现提示败血症的症状和体征时,进行如下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①血细胞计数。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②CRP测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的是与单次测定CRP相比,系列测定CRP可提高其特异性,排除非感染因素导致的CRP增高,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③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新生儿败血症而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国外有学者对比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发现血小板计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CRP相似,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好,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感染尤其重症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同时要加强新生儿护理,加大医疗卫生和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加强产前、产时感染的预防,重视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8.

  [2]张文辉,王军,张绍美,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72-174.

  [3]宋韶鸣.新生儿败血症[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5):23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