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道德心理分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从小学到中学国家虽然一直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取得一些成果。但长期形成的“重智轻德”的教育体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对教师工作业绩以及学校优劣的评判标准主要还是依据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并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升迁、福利奖金等挂钩,致使学校和教师都无法摆脱原有模式的束缚。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结到中学教育阶段,医学院校本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不懂得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教育内容僵化,导致教育效果不佳。课程体系不尽合理,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伦理,造成一些学生专业技能很高而思想道德状况却不尽人意,缺乏人文素养和对病人的人道关怀和仁爱同情。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并特别突出了对患者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的保护。作为学生的实习和教学医院,其行风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水准。一些医务工作者有意开大处方,做不必要的检查,重诊疗数量,轻诊疗质量,巧立名目分解收费;对待患者“生、冷、硬、推、拖”,服务态度恶劣,缺少人道关怀;因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造成诸多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等等,虽然为医学生接受正面教育提供了反面教材,但也为部分医学生提供了弱化职业道德和利他行为的效仿素材。

  三是医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缺失。虽然家庭、学校和医院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医学生本身的道德修养也很重要。社会上一部分人和医学生本人把其利他行为的弱化归因于外界因素,而“人性自私论”也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甚至奉为至宝,把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也就不承认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把社会和他人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3.2心理学分析

  一是社会心理氛围不和谐。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尊重和关爱,需要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猜疑,做好事遭人误解,正义得不到声张,怨愤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和解决办法,见死不救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和冷漠心理。人人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使人的自我防范的意识得到强化。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而无暇去关心别人的疾苦。这些不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强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自然会影响到当代医学生,导致医学生人生目标功利化,利他行为弱化。

  二是学校、家庭和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不合理。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更多地体现为“旁观者”的角色。有部分家庭自身的功能结构不完整,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佳,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文化程度等因素,导致一些家长无暇照顾子女,对他们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对教育存在偏见或白以为是,有些学校与家庭及相关社会机构沟通不畅,未能建立合作关系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均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今天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科背景较为单一,专业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人文科学,重医技训练、轻人格培养等问题。心理健康工作大多停留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层面,轻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蔑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公正与和谐的规律,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更有甚者伤害学生自尊、损害学生权益,如给学生乱贴标签、强迫性的宣传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呆板及机械性的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度等等。

  三是医学生心理调试能力差。医学生在生理方面基本发育成熟,其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相对滞后的阶段,处于“心理断乳期”、“感情风暴期”,其心理发展过程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医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已超过25%。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阻碍医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医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医学生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即使他们能熟知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但还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内在自觉的道德意识。进入大学后,对从以考取大学为目标到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的转变缺乏明确的认识,曾经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了意义,新的科学理想信念没有树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看不到人与人之问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利合作的一面,也就更加无法培养利他意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