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早期护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腹部手术 肠瘘护理

  论文摘要 总结21例有2型糖尿病的肠瘘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早期护理是促进肠瘘愈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瘘的2型糖尿病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5~81岁,平均53岁。肠瘘发生部位:十二指肠(包括残端瘘4例,空肠瘘5例,结肠瘘6例(包括盲肠),直肠瘘8例。原发疾病种类:恶性肿瘤11例,胆道疾病1例,消化性溃疡1例,阑尾炎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1例,腹部外伤6例。21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术后2~14天(平均7天),患者腹部瘘口、腹腔或盆腔引流管有肠内容物流出,瘘液每日50~2000ml不等,伴体温升高,10例伴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7例急诊入院测血糖>17mmol/L,其中1例血糖31mmol/L,伴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治疗方法:早期均采取保守治疗。予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瘘口局部处理,保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营养支持;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减少消化道腺体分泌,奥曲肽抑制胃肠分泌。
  
  结 果
  
  18例保守治疗自愈,自愈率为85.7%,自愈时间8~60天,平均28天。2例保守治疗后第30天、第35天行近端结肠造口术,分别于术后20、23天带结肠造口出院。1例中毒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讨 论
  
  心理护理:本组6例患者顾虑经济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及文化层次,讲解疾病的治疗、护理、预后,消除其紧张与消极情绪。避免患者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等抗胰岛素激素增多,使血糖进一步升高。
  加强监测:患者由于营养障碍、代谢紊乱,加上肠瘘失去大量消化液,极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发生全身性感染及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应重视心、肺、肝和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监护,动态监测血糖、尿糖、酮体、血电解质、血气、肝肾功能。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皮肤温度及弹性,注意肠蠕动、腹胀程度。
  引流管的护理:肠瘘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有效的引流。保持负压吸引管和滴液管通畅,充分稀释引流溢出的肠液,减少肠液对瘘口周围组织侵蚀,利于炎症、水肿消退,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瘘口愈合。随时清除内管堵塞,若引流不畅,要及时疏通,必要时立即调整引流管的位置或换管,保证引流不间断。引流管应予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折叠,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准确记录每例患者的冲洗及引流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