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仲景妙用薯蓣配茯苓(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3薯蓣滋肾为主,辅以茯苓伐水邪
  
  《本草正》云:“薯蓣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肾得补,则开合有司,二便正常。补肾利尿,仲景亦用之,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八味肾气丸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痛等症,其中薯蓣甘温,甘能健脾胃,温能补肾气,即培后天补先天,脾气健则水湿除,肾阳得复则气化利,妙在茯苓一味药,虽入脾经,用在此并非补脾,而取其益肾之功。肾恶燥,亦恶湿,过燥则水干,过湿则邪住,而精难生,用茯苓在肾气丸中,是因为其能伐肾中之邪水,进而助山药补肾中之真水,另外在于其能伐肾中之邪火,以助桂附补真火,从而达到肾气复、小便利的功效。经有曰:“治病必求于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别。肾者,因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被称为“先天之本”;脾也,通过受纳升降以化生气、血、津,进而奉养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明•《医家奥秘》曰:“古人有‘补肾不若补脾’,又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夫补脾之药皆燥,肾恶燥;补肾之药皆湿,脾恶湿。世人又有依违两可之法,脾肾双补,用药半燥半润。总不明补脾、补肾之妙理也。”实际上脾肾相因,精气互生,二者乃是“先天促后天,后天滋先天”的关系,而病理上也同样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从上面分析补脾代表方薯蓣丸和补肾代表方肾气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医圣张仲景在调补脾肾用药方面,则是擅长用性味甘平的薯蓣,健脾胃,益肾气,避免了补脾之药皆燥,肾恶燥;补肾之药皆湿,脾恶湿的弊端。同时因为脾喜燥恶湿,肾恶水邪,故配以茯苓,一方面与薯蓣相须而用,共凑健脾之效,另一方面,则淡渗利湿化水,以使薯蓣补而不敛湿。可见,其一补一泻,一涩一利,滋而不腻,补利兼施,从而达到了阴阳双补,脾肾同调之效。后世对其也应用广泛,如治疗遗精惊悸的妙香散,治疗脾虚湿盛的参苓白术散等,功效显著。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代医圣用药,和其精当也!
  
  参考文献
  [1]张树生.经方用药真谛[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7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