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丹参在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丹参;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黏膜下注射治疗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为此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通过两组病例的对比观察,疗效评价。结果 加用丹参的实验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丹参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治疗中确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口腔科门诊“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初诊患者120例。临床诊断标准为:患者有咀嚼槟榔史,就诊时有明显口腔烧灼,疼痛,味觉减退或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口腔黏膜下出现可触及的纤维条索和黏膜出现苍白或灰白区域,临床上又不能诊断为其他黏膜病者。120例中男114例(95%),女6例(5%)。年龄17~65岁,平均35.2岁。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多。
  1.2 治疗实验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60例。A,B两组中男女比例,年龄组比例及病变程度比例大致相同。设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药物(雷公滕多甙片,维生素E及维生素A)。“康复新液”口腔含服及口腔黏膜下局部注射治疗等综合治疗。口腔黏膜下注射用药中A组采用“丹参注射液4 m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B组只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作对照。注射部位为双侧翼颌韧带处,双侧颊黏膜及双侧上,下唇黏膜。根据病变区域,选择双侧一个或多个注射点。口腔消毒后,用口腔专用的5号细长针头注射器作黏膜下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射药物成分及用量如前述。10周为一疗程,一疗程治疗结束后,A,B两组病例疗效作对比分析。另外第一疗程完成前,后,A,B两组各取2例患者作口腔黏膜病损区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对照。
  1.3 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A组全部病例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有效率100%。48例患者口腔烧灼感明显减轻,起泡明显减少,黏膜溃疡基本愈合,黏膜逐渐变红,质地变软,张口度明显改善。对2例患者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黏膜下胶原降解,毛细血管增生,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对其余12例效果差的患者再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B组60例病例只有24例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无一例症状缓解。这24例患者口腔检查,黏膜好转的程度及愈合的速度都明显差于A组,也对其中的2例患者进行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黏膜下胶原降解程度,毛细血管增生水平及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的程度低于A组。B组除2例患者自动放弃治疗,其余58例均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中也加用了“丹参注射液”。在第二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50例患者感到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个疗程。有8例患者无好转,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敏感性,耐受性及治疗过程中再食槟榔有关。
  
  2 临床分析与结论
  
  2.1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或称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由Joshi 和Lal于1953年首先报道。主要发生于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乌干达等国家。我国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市亦有病例报告。湖南省湘潭市流行病学调查,OSF患病率0.96%[1]。 OSF的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下固有层胶原堆积,玻璃样变,从而引起黏膜硬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导致患者逐渐张口受限,伸舌和吞咽困难,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2]。Pinborg报道OSF癌变率高达13%。[3]。OS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黏膜苍白或灰白色病损,黏膜上出现小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随烧灼,疼痛,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浅黄白色,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1]。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病可能与某些诱因如槟榔,免疫,细胞因子等引起口腔黏膜FB增殖有关 [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