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医家对瘀血舌的诊断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 瘀血舌的舌苔
  
  2.1 剥苔 剥苔可为瘀血舌的表现。如《诊断学讲义》“周微之日,尝见舌中心如钱大,光滑无苔,其色淡紫,但苦常遗精,馀无他病,又见舌质通体隐隐蓝色,馀无他苔,但患胃气痛者,此皆痰血阻於胃与包络之脉中,使真气不能上潮,故光滑不起软刺,是血因寒而瘀也”,又如《退思集类方歌注》“但欲漱水不欲咽,(津不上承,故唇口干燥,蓄血在中,故不能容水,与湿热为病,虽渴而不欲饮同。但湿热则舌有胎,蓄血则舌无胎为别。)此皆血证谛宜知”。
  2.2 腐苔 《通俗伤寒论》:“凡舌苔糙者多秽浊,粘者多痰涎,固已。惟厚腻与厚腐,尤宜明辨。厚腻者固多食积,亦有湿滞。……若厚腐虽多由胃液腐败,然有脓腐霉腐之别:如舌上生脓腐苔,白带淡红,粘厚如疮中之脓,凡内痈最多此证。肺痈、肠痈多白腐苔;胃痈多黄腐苔;肝痈、腰痈多紫黑腐苔;下疳结毒仍多白腐苔。若霉腐苔,满舌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点如饭子样,……多见于湿温、温毒、伏暑、赤痢、梅毒、疳积等证。……无论白腐、黄腐,其病总多不治”。
  2.3 黑苔 苔黑也可为瘀血舌的临床表现,如《舌苔统志》“舌上有黑胎者,为内有蓄血,用抵当汤,或下瘀血汤,须加附姜桂,总之青为阴寒之象也”,又如《形色外诊简摩》“凡黑苔多凶,心气为瘀血所阻,邪气内溃甚速,黑而干燥,或芒刺瓣裂,皆为实热,急宜下夺。黑薄湿润,或兼白滑者,皆为阴寒,急当温经也”。
  
  3 瘀血舌的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分布在舌体下面,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有直接联系。“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手太阴肺经虽无经脉所系,但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本。可见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
  瘀血舌舌下络脉异常主要表现为舌下络脉青黑,如《诸病源候论》:“噤黄候:心脾二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语,名为噤黄也”,又如《圣济总录》言:“以暖手就脐下款款按至胎处。觉冷应手,是胎已死。稍温即非,更看孕妇外证,面青舌冷,舌下脉青黑者,皆子死之候也。治子死腹中,产宫气寒,胎血凝结。死子难下,破寒堕胎”。此外,舌下络脉增粗曲张,充盈饱满,迂曲盘旋,或呈葡萄串囊泡状,其色青黑者,或舌腹面有瘀点、瘀斑、有多量的细网状瘀血丝或树枝状、袢状均为瘀血阻滞的重要体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43《产难子死腹中候》:“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说明舌质青紫多为瘀血。
  此外,卷12《噤黄候》记载到:“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这大概是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录有舌下二根静脉的文字了。宋代陈自明在其《妇人良方》一书中指出:“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施发在《察病指南·产难外候》谓:“寒热并作,舌下脉青而黑,子母皆死”。两者互参。此后,极少有人论及舌下脉络诊法。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瘀血舌对疾病的诊断,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要密切注意,它将对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