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62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
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2007年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62例,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少数出现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等。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此法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泛,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随着眼科微创手术的兴起,小切口白内障也随之产生,且术后疗效显著。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指切口<6mm,包括超声乳化(3mm)、激光乳化(1mm)和非超声乳化手术,根据中国的国情,超声乳化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普及,所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就更有实用价值。2004~2007年我院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6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4~2007年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62例62眼,男28例,女34例;年龄48~84岁,平均66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6例,并发性白内障6例,术前视力光感者18眼,指数/眼前21眼,0.1~0.2者23例,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血糖、血压、视力、眼压、光定位、色觉、B超、角膜曲率及人工晶体度数计算。
手术方法、常规麻醉、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12点位、角巩膜缘后2mm处行反眉状切开巩膜达1/2厚度,长约6mm,用隧道刀板层分离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内2mm透明角膜处,后用枪状刀穿刺进前房,注入黏弹剂行邮票式截囊或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1]。通过水分离使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整个晶体可在囊袋内转动;通过水分层,可使晶体外周软核与核心硬核分开,使核心体积减小,便于核心通过小切口娩出。水分离和水分层可用平衡液来完成,最终使晶体核心完全分离并旋转到前房内。此时可将内切口扩大2mm,整个隧道呈内口宽、外口窄的漏斗形。注入黏弹剂于核心的前后,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用晶体圈套器进前房拖注核心,娩出核心,冲洗残余皮质。前房再注入黏弹剂,植入5.5mm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根据角膜缘切口水密情况可缝合1~2针,或者不缝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关闭结膜切口。
结 果
本组62例62眼,术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第1天祼眼视力0.3~0.8为55眼,视力1.0为4眼。指数/1m为3眼,角膜轻度内皮水肿为4眼,占6.4%。房水混浊一般术后3~7天好转,一过性高眼压4例用药后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瞳孔圆形59例59眼,占95.1%,术后前房形成良好,伤口1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