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十二指肠瘘诊治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3 控制感染:由于80%~90%的肠瘘病人死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肠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继发于十二指肠瘘的感染容易继发MOSF、DIC的发生,因此除了先期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外,及时作血和脓液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指导用药。手术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引流减压,防止感染的扩散,是抗感染的基础。本组有4例死MOSF,2例死于DICF,都继发于感染性休克,因此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降低死亡率。另外,可溶性免疫反应抑制物(SIRS)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感染后早期发生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反应,是导致MOSF和DIC的重要环节,在常用的抗休克治疗措施基础上,有人认为早期血液透析能清除血液中炎性介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高感染患者中SIRS的治疗效果,降低危重患者中MOSF和DIC的发生,血液透析是可用于十二指肠并发症的救治目前尚缺乏多中心的循证学支持,其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总结[3]。
2.4 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肠瘘时不仅有消化和腹腔引流液丢失,更常常因为基础疾病和手术打击呈现一种负氮平衡和内稳态失调。维持机体的内稳态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一直都被得以重视。通过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ietal nutrition.TPN)既能给予机体充足的营养物质,改善全身情况,有利于瘘口的闭合,也避免食物刺激肠内消化液的增加,但长期TPN也致肠内黏膜屏障的损伤,可导致肠道细菌移位。适时的肠内营养可经口插管至十二指肠瘘口下方或通过瘘口远端的空肠造瘘管,灌注高热量高蛋白食物、要素饮食等营养渣,或回输胃肠减压及瘘口引流液,以刺激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动力和黏膜功能的恢复。本组病例均给予TPN 30~40 kcal/(kg·d),蛋白质1.3~1.4 g/(kg·d),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2~3周后进行肠内营养,在生存病例的瘘口愈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徐俊等[4]认为生长抑素多应用于营养支持1周后,且短期使用,既保证减少瘘液量,又降低不良反应。我们在本组后期病例使用生长抑素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有3例得以治愈,说明生长抑素短期使用是有其临床合理性的。
2.5 手术治疗:文献报道可采取十二指肠残端造瘘术、带蒂浆肌片贴敷修补术或肠浆膜覆盖术、幽门旷置术、十二指肠憩室化和空肠Roux-Y等术式在不同阶段治疗十二指肠瘘,通过及时的治疗,有10%~50%瘘口在瘘管发生后12周,可自然闭合。早期引流不畅是导致病人持续腹膜炎、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6],本组有9例发生瘘后早期手术者均建立通畅的胃十二指肠减压引流,并保证十二指肠瘘口周围通畅的引流。3例已形成局限性脓肿,则仅做双套管置管引流,其中7例自愈,2例延期手术治愈。说明适时的手术引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瘘的分期不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治愈率。3例非手术病例均因休克及合并MOSF、DIC而失去手术时机,因此我们认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在十二指肠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现有人提出生长激素配合使用下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是治疗肠瘘的发展方向,有待临床验证[5]。
参考文献:
[1] 秦新裕,雷 勇.十二指肠瘘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1,9(5):271.
[2] 刘承训.十二指肠瘘的诊治问题[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0):3.
[3] 冯有为,李学港,杜 明.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脏血管病杂志,2005,3(7):638.
[4] 徐 俊,王 磊,胡志鹏.十二指肠瘘的外科治疗[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1):58.
[5] 任建安,蔡晓敏,姜 军,等.肠外瘘病人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3):19.
[6] 欧迪鹏,杨连奥,黄耿文,等.十二指肠外瘘的处理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05,40(6):38.
下一篇:严重胸外伤182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