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连续环形撕囊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的应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3 讨论
  
  连续环形撕囊(CCC)由Dr Gimbel和Neuhann在1987年发明,由于使人工晶状体位于囊袋内最理想的生理位置,有效防止了人工晶状体偏位和倾斜,同时减少了对虹膜睫状体的损伤,减少对房水屏障的干扰,因此是将人工晶状体固定在囊袋内最可靠和最稳定的前囊截囊方法。既往主要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近年随着技术成熟,开始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但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3.1 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CCC的技术要点
  连续环形撕囊(CCC)虽然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是一门成熟技术,但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仍然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强调理想的前囊撕开口连续、环形、居中、合适大小,要达到完美的CCC需做到:①保证清晰前囊,使连续环形撕囊边缘和撕囊方向清晰可见。调整好患者头位及显微镜角度,在红光反射最明显时撕囊口最清楚,但是在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白内障病例,须调整角度使其达到最佳反光效果,可以提高撕囊成功率。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的CCC比较困难,一是眼底红光反射缺失,不容易看清撕囊的边缘,二是晶状体皮质乳化膨胀,晶状体囊袋内压力较高,撕囊时容易裂向周边,可考虑用n式撕囊,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撕囊效果。②撕囊口大小:理想的直径为5.0~5.5mm,但这更适合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时,应根据核的大小决定撕囊口大小,以免造成出核困难,加重对晶体后囊膜及晶体悬韧带的压力和损伤,甚至出现并发症。本组126眼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I级核撕囊直径可为5.5~6.0mm,在Ⅲ级核的患者撕囊直径应相应增大至7~7.5mm,部分I级及Ⅳ级核的白内障必须做松解切口来完成手术。过大的撕囊口不利于保持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③由于撕囊口相对较大,撕囊时合理运用囊膜的向心力、向前的撕拉力及与圆平行的剪切力,在形成翻转瓣后掌握好截囊针或撕囊镊的力度,正确把握行进方向,以避免裂向周边。
  
  3.2 晶状体核自囊袋的娩出
  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要保持一个完整的环形撕囊口,将晶体核自囊袋内旋拨至前房是手术最关键步骤之一,虽然环形撕囊口有较强的伸展力,但大而硬的核仍易造成囊口撕裂,甚至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离,术中遇到此类情况不可勉强娩出,可在撕囊口边缘做数个0.5~1mm放射状松解切口,使出核时各松解切口受力均匀,防止单个切口裂向后囊,而且可以保证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本组部分I级及Ⅳ级核病例须做前囊松解切口,才能顺利旋拨出核。拨晶体核时应注意:首先应进行充分水分离及水分层,先将松动的晶体核赤道部一端翘出撕囊口,可以用粘弹剂注入核下以帮助核能顺利旋至前房,同时也能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免受晶体核的摩擦。
  
  3.3 后发障的预防
  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术后并发症之一,通常表现为纤维化、Elschnig珠及Soemmering环形成。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环形撕囊口直径是重要影响因素,保证术后全部晶体前囊膜撕开口边缘位于人工晶体光学面上,可有效延缓和减轻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和程度,如果撕囊口偏心,术后随晶体囊袋塌陷,晶体前后囊相贴,上皮细胞移行至后囊膜中央的时间和距离将显著缩短,更易导致术后发生影响视力恢复的晶体后囊膜混浊。而且晶体囊袋及细胞的增殖可影响植入晶体囊袋的人工晶体位置,因此,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全部位于人工晶体光学面上,是术后保证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体正位的最佳位置关系。故我们强调晶体前囊撕囊口位于正中,而且其直径大小在5.5mm左右,植入大直径(6mm)光学面人工晶体,以求术后获得最佳手术效果,减少晶体后囊膜混浊和人工晶体偏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但仅限于I级以下核的白内障患者,并且水分离必须充分,以保证核的顺利娩出,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