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灸推拿走向何方(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3 蔑视传统,迷信西方科学。现代西方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的确给社会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之我们从小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科学,传统文化学习甚少。面对两千年来一直奉《皇帝内经》为最高典范的中医,自然太多的迷惑、不解,也厌烦、轻视所有中医经典、古代文献,我们中的多数人转而视西方科学为现代科学的至高真理,如此薄古厚今、贬中褒外,自然导致中医的发展脱离其原来的轨道而步入险境。?
  2.4 中医针推临床丧失了中医特色。现在很多医院中医成了西医可有可无的搭配,甚至连写中医病历非加上西医内容才合格。中医临证再也不那么讲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也像西医一样人为地分成内、妇、外、伤等科,各自为政,看内科的不看妇科,多按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尤其是针灸推拿,已没几个针推医生切脉、望舌苔,更不用辨证论治,几乎完全像西医一样千篇一律地治疗。这还能称为中医吗??
  2.5 不重视中医针推基本理论、基本功,不强调临床技能,使针推临床疗效大打折扣。针推临证时,许多医生不能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手段,经络腧穴定位不准确,不能熟练运用多种针具针法,推拿手法也难以做到持久、有力、柔和、均匀、渗透,无法刚柔相济,这导致针推医术衰退,临床疗效很不理想。?
  2.6 中医教育西化,不强调言传身教,轻技能、不重实践。这样培养的人看不到中医的实效,也无法临床实践,他们不理解中医、不相信中医。长此以往中医将只剩几句空话。?
  2.7 中医人才培养不重人品,不看智力因素,包括中华文化的涵养。中医是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其研究对象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故自古以来,中医择徒:一要高尚的品行;二要超常的智慧;三要扎实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汉语言功底;四要广博的学识,最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间学问无所不晓。可现有的中医学子,多是末流大学生,各方面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试想一下,如此高智慧的东西交给下等智慧的人们去做,能搞好吗??
  2.8 不重师承,不重经典,不重中医古籍。中医是一门文化,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需要练出特异的诊治技能为人们健康服务的学问。不但要外证,更需东方特有的内省功夫,通过内视反观之法练出透视五脏六腑、气血经穴的功夫来,方才达到中医的最高境界。而师傅是中医学子必不可少的引路人;中医经典和其他古籍,既是中医最高境界的写照,又是步入中医殿堂的金钥匙。现在没几个人重视这些,中医怎么能搞得好??
  2.9 针灸推拿科研不务实,太西化,多验证。针灸推拿科研现在大搞特搞,成果出了不少。可综观几十年来的科研,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是用西医来验证中医,科研方法也是西医的,值得悲哀的是,有的国内赫赫有名的针推博导,博士带了不少,教材编了不少,会开了不少,可临床呢,10年、20年都没碰过病人了,倒是给小白鼠扎了一、二十年针,10年、20年来研究主要是一个经典的穴位的作用,譬如内关治心脏病、足三里治胃病。试问这有必要吗?为什么几千年来老祖宗一直告诉我们这些穴位善治哪种病,不信!非要从西医生理、病理、药理角度来论证才相信?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搞的科研,只是从西医角度明确了、验证了经典理论与经验,而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没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有价值吗?值得吗?科研是一门技术的领头羊,试问针推有如此领头羊,针推又将会走向何方??
  
  3 出路在何方?
  
  前面已简单找到了一些根源,可如何“正针推之名,扬针推之威,振兴中医事业”??
  3.1 找准中医发展之路。中医要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走纯中医之路,国家应大力扶持纯中医的发展。不要像现在一样不搞纯中医,中医还必须要懂西医、考西医。应象对西医一样,不要求懂中医,也不给中医处方权。当然中西结合另当别论。?
  3.2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为中医的繁荣昌盛提供文化的沃土。?
  3.3 消除迷信,尊重传统,辨证的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自的存在的重要性,明了人类科技越发展,物化程度就会越高,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东西并不同步发展,如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达芬奇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今天就没人能超越。?
  3.4 中医、针推临床应打破分科限制,努力拓宽治疗病种,四诊合参,整体入手,严格遵照中医基本理论辨病、辨证论治。?
  3.5 不断苦练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功和辨证论治的能力,以及针推基本技能。努力深研中医理论,勇于临床实践,如此练养用三结合,临床疗效定会越来越高,中医振兴指日可待。?
  3.6 大胆改革针推教育方法,大力提倡“拜师学艺”,严把择徒关,按中医传统的授徒方法教学,重实践技能;并且积极推行传统文化的学习风气,大力提倡“秀才学医”,再可以从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入手,进一步学习诸子百家、儒释道经典、二十五史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转入中医经典、文献的深研,最好能从汉语本科中招收学生。?
  3.7 强化中医经典的教学,深研中医古籍,深入挖掘并全面继承中医的优秀遗产。?
  3.8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国家主管部门应倡导多搞中医针灸推拿临床科研,多从提高中医针灸推拿临床疗效,拓宽针灸推拿治疗病种入手。?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中医工作者携起手来,按照上述建议,奋勇开拓,勇往直前,振兴中医有望,振兴中华有望!?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 思考中医.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中光等. 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3] 刘力红.开启中医之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4] 巫君玉. 名老中医带教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 杨东平.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项红. 品味中医鸡汤.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7] 张介眉. 三十六计与中医学.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3?
  [8] 王齐洲. 医圣张仲景.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9] 崔月犁. 中医沉思录.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0] 何足道. 中医存亡论.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11] 周凤梧等. 名老中医之路. 山东: 山东科技出版社,1985?
  [12] 中国中医药报社毛嘉陵等. 哲眼看中医.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 唐云. 走进中医.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14] 刘弘章等. 太医养生宝典-中医世家漫谈三分治七分养.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5] 王礼贤. 杏林夜话. 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
  [16] 曲黎敏. 中医与传统文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7] 张大钊. 中医文化对谈录.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 杨辅仓. 中医趣谈.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 明•杨继洲. 针灸大成.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 清•吴谦等. 医宗金鉴.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1] 胡国臣等. 张景岳医学全书. 北京: 中医中药出版社,2002?
  [22]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23] 杨力. 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4] 于江泓等.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 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4?
  [25] 中国中医药报社. 中国中医药报. 200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