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其中8~12岁、13~15岁、16~21岁、20~39岁、40~60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6.7%,33.3%,53.3%,73.3%,80.0%和86.7%,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但该研究的总样本量不大,仅为180人,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在相对集中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刘青等[9]报道,3岁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30%~40%,到5岁即升高到70%以上。也有人提出,我国儿童乳糖酶的消失或降低多发生于7~8岁。Yang等[10]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的1 168名3~13岁儿童后得到3~5岁儿童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38%,7~8岁和11~13岁儿童的发病率均为88%。赵显峰等[11]亦发现,10~11岁北京市郊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80.2%。以上结果均提示,我国学龄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对儿童的饮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途径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等不良反应。随着人们对乳糖酶缺乏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如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乳制品摄入之间的矛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奶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人群乳制品摄入量的问题。
4.1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 有学者认为,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12]。有人提出,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量[13-14],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 d中摄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4.2 不宜空腹饮奶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也有学者提出,乳糖不耐受者在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牛奶时对乳糖的耐受可相应提高[15],如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乳制品,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也有研究提出,随餐饮奶并不能显著改善乳糖酶缺乏的状况[11],甚至与高纤维食品同食还可能提高呼气中氢的水平[16]。
4.3 选用发酵乳 可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性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优于抗菌素,且没有副作用;对于癌症手术后患者放疗导致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4.4 针对乳糖酶缺乏的方法
4.4.1 服用乳糖酶 有人提出,可以服用乳糖酶来解决乳糖酶缺乏,也有文献报道服用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可降低呼气中氢含量。乳糖酶的作用效果与乳糖剂量、乳糖酶的剂量和在胃肠道内活性保持时间有关,即酶在消化道的降解、胃内的pH值、胆汁浓度、食物对胃肠蠕动的刺激等因素都将影响服用乳糖酶的效果。因此,需要在饮奶前很短的时间内服用乳糖酶才有较好的效果,这增加了该方法依从性的难度,并且乳糖酶制剂的保存稳定性和剂量都将使其成本上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这类制品的价格相对较贵。
4.4.2 选择低乳糖乳制品 低乳糖牛奶可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来避免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目前已经发展了几种方法降低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包括超滤法、发酵法、乳糖酶水解法。
超滤法即通过超滤等物理方法将牛奶中的乳糖等物质去除,以达到降低牛奶中乳糖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在去除乳糖的同时还会除去部分乳脂、乳蛋白,使牛奶的营养价值降低。
发酵法是在牛奶中加入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等乳酸菌,经一定时间和温度的发酵,利用活菌所产生的b-半乳糖苷酶来分解乳糖。发酵法生产的发酵乳,通常称为“酸奶”,其特点为乳糖含量降低、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发酵乳在发酵的过程中有40%~60%的乳糖被b-半乳糖苷酶分解,乳糖水平降低,缓解乳糖对肠道的刺激;发酵乳中的活菌可进入肠道,改善肠道菌群,在肠道中分泌b-半乳糖苷酶,使肠
4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途径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等不良反应。随着人们对乳糖酶缺乏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如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乳制品摄入之间的矛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奶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人群乳制品摄入量的问题。
4.1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 有学者认为,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12]。有人提出,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量[13-14],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 d中摄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4.2 不宜空腹饮奶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也有学者提出,乳糖不耐受者在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牛奶时对乳糖的耐受可相应提高[15],如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乳制品,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也有研究提出,随餐饮奶并不能显著改善乳糖酶缺乏的状况[11],甚至与高纤维食品同食还可能提高呼气中氢的水平[16]。
4.3 选用发酵乳 可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性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优于抗菌素,且没有副作用;对于癌症手术后患者放疗导致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4.4 针对乳糖酶缺乏的方法
4.4.1 服用乳糖酶 有人提出,可以服用乳糖酶来解决乳糖酶缺乏,也有文献报道服用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可降低呼气中氢含量。乳糖酶的作用效果与乳糖剂量、乳糖酶的剂量和在胃肠道内活性保持时间有关,即酶在消化道的降解、胃内的pH值、胆汁浓度、食物对胃肠蠕动的刺激等因素都将影响服用乳糖酶的效果。因此,需要在饮奶前很短的时间内服用乳糖酶才有较好的效果,这增加了该方法依从性的难度,并且乳糖酶制剂的保存稳定性和剂量都将使其成本上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这类制品的价格相对较贵。
4.4.2 选择低乳糖乳制品 低乳糖牛奶可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来避免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目前已经发展了几种方法降低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包括超滤法、发酵法、乳糖酶水解法。
超滤法即通过超滤等物理方法将牛奶中的乳糖等物质去除,以达到降低牛奶中乳糖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在去除乳糖的同时还会除去部分乳脂、乳蛋白,使牛奶的营养价值降低。
发酵法是在牛奶中加入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等乳酸菌,经一定时间和温度的发酵,利用活菌所产生的b-半乳糖苷酶来分解乳糖。发酵法生产的发酵乳,通常称为“酸奶”,其特点为乳糖含量降低、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发酵乳在发酵的过程中有40%~60%的乳糖被b-半乳糖苷酶分解,乳糖水平降低,缓解乳糖对肠道的刺激;发酵乳中的活菌可进入肠道,改善肠道菌群,在肠道中分泌b-半乳糖苷酶,使肠
下一篇:微生物检测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