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道表面的乳糖酶活性升高,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状况;发酵乳较粘稠,可延缓胃肠道排空时间,延长肠道菌群与乳糖的作用时间,有利改善肠道中的乳酸菌对乳糖的分解,减少乳糖不耐受状况的发生。赵显峰等[11]报道,乳糖酶缺乏儿童在饮用酸奶后呼气氢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饮普通牛奶者,且发生诊断意义的呼气氢升高(< 20 μmol/mol)者显著少于饮普通牛奶。钟燕等[17]报道,补充酸奶和益生菌可显著提高乳糖不耐受者粪便b-半乳糖苷酶的活性,降低呼气氢浓度并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发酵乳是解决乳糖不耐受者乳制品摄入的一个好办法,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保质期较短、不宜长期保存。
  乳糖酶水解法是在牛奶中加入乳糖酶,经过一定时间和温度的水解,利用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来分解乳糖,达到降低乳糖的目的。乳糖酶水解生产的低乳糖牛奶,只是其中的乳糖被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口感甜度大幅升高,而蛋白、脂肪和矿物质等其他成份的含量并不发生变化,总体营养成分改变不大。并且乳糖酶在水解乳糖的同时还会部分参与半乳糖苷转移反应,生成低聚半乳糖[18]。乳糖酶可在4 ℃条件下水解乳糖,这一温度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便于牛奶在储藏温度下的操作,不会额外增加生物性污染的机会,有利于保证饮奶安全。目前已有乳糖酶水解低乳糖牛奶的实验性应用研究的报道。赵显峰等[11]、江佛湖等[19]均报道过应用乳糖酶水解低乳糖牛奶可有效预防乳糖酶缺乏儿童的乳糖不耐受状况的发生。
  4.4.3 基因治疗 针对乳糖酶缺乏患者体内乳糖酶基因的时间关闭效应,有学者提出了基因治疗的假设,并在部分动物体内成功地进行了转基因的表达。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对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应尚有较大疑问,基因疗法尚不具有实践意义,可以期望其在未来发展成为最终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的有效方案。5 未来工作展望
  乳糖不耐受是涉及全球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亚洲人群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极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进而影响优质蛋白和钙等营养素的摄入。在我国,一般人群的钙摄入量仅能达到AI要求的40%~50%,增加骨质疏松和老年人骨折的风险,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降低。因此,需要关注和解决乳糖酶缺乏人群的饮奶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旨在通过增加牛奶消费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学生饮用奶计划,但是该计划开展的数年间,饮奶的推广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与人群乳糖酶缺乏有关,如在上海、云南思茅和福建南平等地发生过部分饮奶学生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较严重的“心因性反应”。由于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缺乏了解,曾将这些“事件”认为是“食物中毒”,对学生奶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坏影响。因此,食品和营养学家以及管理者应加强如何预防和降低乳糖不耐受方面的宣传,研究寻求解决乳糖酶缺乏的方法。发酵乳和乳糖酶水解技术应是目前较好和较安全的解决途径。但是,低乳糖牛奶中蛋白质以及钙等矿物质的利用率是否有所变化,以及长期食用的效果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LEWINSKY RH,JENSEN TG,MOLLER J,et al. T-13910 NDA variant associated with lactase persistence interacts with Oct-1 and stimulates lactase promoter activity in vitro. Hum Mol Genet,2005,14 (24):3 945-3 953.
  [2] RIDEFELT P,HAKANSSON LD. Lactose intolerance: lactose tolerance test versus genotyping. Scand J Gastroenterol,2005,40 (7):822-826.
  [3] POULTER M,HOLLOX E,HARVER CB,et al. The causal element for the lactase persistence/non-persistence polymorphism is lacated in a 1Mb region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Europeans. Ann Human Gen,2003,67(Pt 4):298-311.
  [4] JACKSON KA,SAVAIANO DA. Lactose maldigestion,calcium intake and osteoporosis in African-,Asian,and Hispanic-Americans. J Am Coll Nutri,2001,20:198-207.
  [5] 何梅,杨月欣.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6):339-342.
  [6] 钟燕.乳糖不耐受基础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3): 168-171.
  [7] 姜政,刘新才. 藏族中学生中乳糖吸收不良及乳糖不耐受的初步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4):272-275.
  [8] 关晓辉,徐洪军,张晓杰,等. 不同年龄段人群乳糖酶缺乏的临床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97-498.
  [9] 刘青,金学源,李劲松,等. 用呼气氢试验方法研究小儿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状况.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6,4(1):30-32.
  [10]YANG Y,HE M,CUI H,et al. The prevalence of lactase deficiency and lactose intolerance in Chinese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0,113(12):1 129-1 132.
  [11]赵显峰,潘丽莉,孟晶,等. 乳糖不耐受小学生饮奶方法的探讨.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