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1.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此外,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 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17.5万;1992年全国疟疾1829个流行县(市)中,已有937县(市)达基本消灭的标准。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患者人数达1190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累计治愈病人1100万人;1992年底,全国380个流行县(市)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淋巴丝虫病在建国初期估计感染人数为3099万,流行的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到1990年,除1个省28个县外,均已达基本消灭的指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达53万,经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1958年即得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余个县有零星散在病例,70年代以来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对西北荒漠地区的散在病例和某些大山区局部流行的控制。
但是,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寄生虫病的疫情不稳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复。如疟疾流行因素尚无根本改变,海南、云南二省的恶性疟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疟的蚊媒难于消灭,仍广泛存在,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和恶性疟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时有暴发流行和局部疫情回升现象;血吸虫病近年在某些原已控制的地区死灰复燃,急性感染人数增加,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地形复杂的川滇广大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这些湖区和大山区至今还在探求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办法;丝虫病经过多年的群众性服药治疗,虽然在控制传染源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虫媒问题未能解决,此病威胁仍然存在,而且已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在西北地区散在发生的黑热病病例从未间断,陇南、川北地区又出现新病例;此外,多种其他寄生虫病仍在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国内外人民交往频繁,某些寄生虫病和媒介动物的输入,给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带来新问题。
六、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今后任务
在全国基本完成了卫生部关于“七五”期间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决定的基础上,1992年8月1日卫生部又颁布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控制和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90年代突出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两个重点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总结和发扬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寄生虫的危害程度,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关于2000年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总目标是:“继续控制疟疾,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巩固和发展黑热病的防治成果、降低钩虫病等土源性蠕虫病及包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该文件对上述寄生虫病到1995年和2000年的防治目标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提出,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阿米巴病、贾第虫病、弓形虫病等的调查研究和防治。1992年12月召开了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会议上明确了今后血防工作要继续贯彻“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加强领导,将各项防治任务落到基层”。同时制订了血防工作“八五规划”,对流行地区逐年逐步地提出消灭标准,包括减少钉螺面积,减少急性、慢性和晚期病人的数字等。提出加快血防改革步伐,努力完成“八五规划”规定的各项防治任务。
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的方针、路线、目标和措施均已明确,为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但要使防治措施更有成效,尚需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贯彻科学防治的方针,以促进寄生虫病防治的深入进行。目前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提高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巩固防治工作的成果,避免已基本消灭的寄生虫病的回升;疟疾和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晚期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的消灭问题;以及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探讨寄生虫病诊断技术;寄生虫疫苗制备等新课题,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来解决。
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群众性,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专业人员的认真负责,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长期反复地努力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从控制直至消灭寄生虫病的目标。
1.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此外,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 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17.5万;1992年全国疟疾1829个流行县(市)中,已有937县(市)达基本消灭的标准。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患者人数达1190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累计治愈病人1100万人;1992年底,全国380个流行县(市)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淋巴丝虫病在建国初期估计感染人数为3099万,流行的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到1990年,除1个省28个县外,均已达基本消灭的指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达53万,经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1958年即得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余个县有零星散在病例,70年代以来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对西北荒漠地区的散在病例和某些大山区局部流行的控制。
但是,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寄生虫病的疫情不稳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复。如疟疾流行因素尚无根本改变,海南、云南二省的恶性疟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疟的蚊媒难于消灭,仍广泛存在,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和恶性疟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时有暴发流行和局部疫情回升现象;血吸虫病近年在某些原已控制的地区死灰复燃,急性感染人数增加,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地形复杂的川滇广大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这些湖区和大山区至今还在探求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办法;丝虫病经过多年的群众性服药治疗,虽然在控制传染源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虫媒问题未能解决,此病威胁仍然存在,而且已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在西北地区散在发生的黑热病病例从未间断,陇南、川北地区又出现新病例;此外,多种其他寄生虫病仍在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国内外人民交往频繁,某些寄生虫病和媒介动物的输入,给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带来新问题。
六、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今后任务
在全国基本完成了卫生部关于“七五”期间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决定的基础上,1992年8月1日卫生部又颁布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控制和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90年代突出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两个重点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总结和发扬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寄生虫的危害程度,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关于2000年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总目标是:“继续控制疟疾,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巩固和发展黑热病的防治成果、降低钩虫病等土源性蠕虫病及包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该文件对上述寄生虫病到1995年和2000年的防治目标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提出,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阿米巴病、贾第虫病、弓形虫病等的调查研究和防治。1992年12月召开了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会议上明确了今后血防工作要继续贯彻“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加强领导,将各项防治任务落到基层”。同时制订了血防工作“八五规划”,对流行地区逐年逐步地提出消灭标准,包括减少钉螺面积,减少急性、慢性和晚期病人的数字等。提出加快血防改革步伐,努力完成“八五规划”规定的各项防治任务。
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的方针、路线、目标和措施均已明确,为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但要使防治措施更有成效,尚需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贯彻科学防治的方针,以促进寄生虫病防治的深入进行。目前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提高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巩固防治工作的成果,避免已基本消灭的寄生虫病的回升;疟疾和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晚期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的消灭问题;以及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探讨寄生虫病诊断技术;寄生虫疫苗制备等新课题,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来解决。
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群众性,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专业人员的认真负责,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长期反复地努力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从控制直至消灭寄生虫病的目标。
上一篇:精神病患者求医行为
下一篇:肺动脉扩张剂治疗肺高压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