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髋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和硬膜囊,引起相应神经症状的一种疾病。此病的主要症状是腰腿痛,可以因突然的外力导致急性发病,尤其在弯腰负重的体位,也可以因长期姿势不良或反复多次的劳损积累致慢性起病,损伤好发于 L4-L5 或 L5-S1 椎间盘,且髓核多向侧方或侧后方突出,故临床以坐骨神经痛和 L5、S1 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向前弯腰或腹压升高常使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若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膀胱或胱门括约肌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1 康复评定
1.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职业史、个人史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其中现病史包括发病的原因、症状的特征,病情的进展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和用药情况等等,如果患者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可以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 VAS)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定。此方法是用特制的评分尺或划一条 10cm 直线,尺或直线的一端代表无痛,另一段代表极痛,让患者指出尺或直线上可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一点,记录该点在评分尺上的读数或量出该点至无痛端的距离,以便治疗前后对比,VAS 是目前临床上疼痛评定的常用方法。
1.2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动静态姿势,测量有关的关节活动度以及相关的 神经系统检查等等。常见的体征有:腰前弯受限,腰椎侧突,腰椎和坐骨神经走向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患侧下肢肌力减退(如伸母长肌肌力弱),下肢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等。
1.3 其他检查包括 X 线、CT、核磁共振、电诊断等,从影像学上,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分为膨出、突出、脱出。
2 康复治疗
2.1 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2.1.1 卧床和制动当疼痛严重激惹性强时,此方法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通常建议患者卧质地较硬的床,以卧位时保持正常生理弯曲,且身体各部位均有支撑为宜。腰椎稳定性差,轻微活动使症状加重者,应佩戴腰围,起制动作用。
2.1.2 物理因于治疗包括短波治疗、超短波治疗、微波治疗、红外线治疗、低中频电、疗磁疗等,其主要作用为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缓减肌肉痉挛及镇痛等。
2.1.3 腰椎牵引通过对软组织的牵拉,椎间盘的减压和椎间孔的增大,使肌肉痉挛,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及椎管受压等得以缓减。
2.1.4 关节松动术,推拿及按摩通过治疗时被动活动患者关节及按摩软组织,起到镇痛、解痉、复位、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常用的关节松动术有 Mailiand 法,Mckenzie 法等。
2.1.5 其他治疗,如针灸、药物治疗、封闭等。
2.2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2.2.1 腰椎柔韧性训练包括腰部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腰背部和下肢的软组织牵拉,训练时应注意速度的缓慢,幅度逐渐增大,避免引起症状加重。
2.2.2 腰部稳定性训练主要包括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其中腹横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重要的作用,肌力训练时不可忽视。腹横肌收缩时表现为下腹部内收,且骨盆保持不动,呼吸自然而不受影响。
2.2.3 受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非手术规范治疗无效,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后,在了解手术方式的基础上,与担任手术的骨科医师协商,制定康复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预防复发。
3 康复护理
3.1 根据康复治疗的原则,指导患者日常生活,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
3.2 指导患者正确起床方式,先健侧卧于床边,利用上肢支撑并推床,同时双足放置地面,避免腰部用力,必要时,先戴好腰围再坐起。
3.3 进食或大小便时,尽量避免腰部前倾坐位,因为该体位可加重腰椎间盘后突。3.4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过度增加腹压。
4 健康教育
4.1 纠正患者不良姿势,指导正确的卧、坐、站、行等姿势。
4.2 教会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动作的正确方式,如搬重物时应下蹲,腰部挺直,用腿部力量站起,移动重物时应向前推,而不是向后拉,避免腰椎持续前弯操作等。
4.3 根据患者的职业,有针对性的建议保护腰椎的方法,如小轿车驾驶员进车时应先坐稳,再收腿入车,座椅调整适当,腰部放置靠垫定时下车活动,做腰部后伸的动作。
4.4 对患者常用的家具,如椅凳,桌子,床等,应提出建议,使患者易于保持良好姿势。
4.5 教会患者一些增加腰部柔韧性和稳定性的体操,如腰椎活动、软组织牵拉、腰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