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2005年12月31日,《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次年,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已经迈开,随之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现。时过5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1.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2006年三、四月份,农业部组织的对全国18个省的200多个县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考察活动中发现,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都已起步,开局良好,一些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试点工作也次第展开,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现。时过5年,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有:
1.1 管理人才缺失严重
目前大部分地区村级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他们是靠经验做事,靠威望“揽才”,靠资历管理。他们文化层次低,见识世面少,技术能力差,把控全局难。因此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难免出现前做后拆、现做现拆、反复建设、重复建设、顾此失彼、避重就轻、得过且过、就事论事等情况。而那些有头脑的“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
1.2 项目依赖思想明显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成“抓项目”,因此市县各职能部门、乡镇都排队进省、进京,力争获得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这给人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一些县乡干部把建设新农村——这一农村面临的全面发展机遇片面地理解为“要钱”的机遇。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有人还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不难看出,有些地方存在严重的“项目依赖症”和“资金依赖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方,这是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的一个误解。
1.3 乱占耕地现象泛滥
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诸如学校要达标、住房要达标、道路要达标、环保要达标、电视要达标、通信要达标……等等。为了实现那些“达标工程”,大多地方是以牺牲农民土地为代价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达标不对,而是说有些地方的做法太过头,脱离实际。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仅剩约12200万公顷。国土资源部对16个城市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发现,违法用地宗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数的近60%,面积占近一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90%,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事情极其严重。
1.4 过分追求村貌作文章
路边建房刷彩、厕所贴上瓷砖、贷款建设楼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有的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头脑中存在模糊认识,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而不顾做法的可行性以及农民的自愿与否。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一些地方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2.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称“二十字”)。它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2.1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
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耐心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河南南街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他们的经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