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重要的是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是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群体归属感的培育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功能。我国的城镇社区服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政部的积极倡导下,已经开展了多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6)明确指出:“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目前,政府要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劳动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密切联合,在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劳动保障问题的同时,积极接受和吸收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当前,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方式。笔者认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阶段性解决,防止出现“蜂窝效应”
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并确立近、中、长期目标及相应的配套政策,避免由于过度短视而留下后遗症。近中期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在于维护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与安全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劳动报酬、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长期目标则是确保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平等融入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公平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平等参与民主政治以及在精神文化等方面与流入地居民融为一体。(郑功成、黄黎若莲,2006)同时,政府在制定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政策时,要注意防止出现“蜂窝效应”。所谓“蜂窝效应”,就是一旦政策缺口打开而没有限制的话,大批农民工及其子女势必蜂拥到城市中来。因此,要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从宏观层面必须先解决好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问题。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设计一定的融入门槛,比如就业上岗关联、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等,防止矫枉过正,带来过度城市化等新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