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演变的历史思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苏东剧变距今已整整10年,东西方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对东欧剧变的原因仍在探讨之中。我们国家中有些人断言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主要原因是不改革,固守苏联模式,经济没有搞上去,人民生活水平低、不满意;有些人断定是计划经济,甚至是公有制经济的破产;有些人将此归结为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或戈尔巴乔夫的叛卖;西方国家则更乐于用东欧剧变来证明社会主义的路走不通,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显然,对匈牙利现代历史的解读关系到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前途的认识。
一、执政党高层领导人丧失信念的原因
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东欧的共产党人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仰。多数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共产党已丧失了意志和信心。……新的一代东欧人不是空想家,而是实用主义者,而用实用主义可以打开和平变革之门。"令人慨叹的是尼克松的话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领导层信念的丧失集中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党的高层领导人中的蔓延。匈牙利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既有40年代的老社会民主党人涅尔什,也有后起的党内激进派代表人物波日高伊。波日高伊以思想激进而著称,他当选政治局委员时,敏感的西方记者就看出了其中的象征意义,指出匈牙利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大新闻,不是卡达尔的下台,也不是格罗斯当选总书记,而是具有"激进自由思想"的波日高伊进入政治局。波日高伊果然没让西方记者失望,他积极参与了匈牙利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论坛的筹备和建立,建立了第一个党内反对派"改革俱乐部"。擅自宣布为1956年事件平反,在1989年的剧变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党的高层领导人会丧失社会主义的信念?最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没有能够正确看待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变化。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曾经十分强大的苏联阵营却在80年代后逐渐衰落。力量对比的变化使东欧的部分高级领导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条件促成的,而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困境则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引发的西方资本从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向全世界的大规模跨国运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主动实施的财政与金融扩张,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源泉并使其生产关系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因素的综合,有力地促进了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趋势,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而苏联经济的衰落除其经济体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之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前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宝贵资源和科技力量,60年代曾一度有所调整,但是,未能根本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以此解释前苏联失败的原因,则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前苏联的在钢铁、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成就,毕竟反映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发射数千个卫星,但却无法生产相对简单的轻工消费品。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不合理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加以解决。匈牙利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生产力获得巨大的发展。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前任们思想僵化,不愿意改革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思想非常解放,是愿意积极推进改革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题为《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的著作,透露了美政府秘密策划瓦解前苏联制度的内幕,里根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雇佣一大批专家,包括心理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拟定了美国瓦解前苏联的"软战争"战略,重点放在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
美国政府一直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蓄意利用前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逼迫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设法压低石油价格以耗尽前苏联的外汇来源,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进而瓦解对自身制度的信心。尽管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和美元的地位,能够从世界各地廉价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是,美国仍然为其秘密战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0年代国债从7000亿猛增至3万亿美元。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政府没有识破美国的秘密战略,否则经济陷入破产的可能不是前苏联而是美国。
由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里根政府推行针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进行核恫吓逼迫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压低油价枯竭外汇来源造成很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险恶用心,也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将经济增速趋缓全部归罪于自身的经济制度,恰好误入了西方动摇其制度信心的战略陷阱。
苏联领导人信心的丧失和经济的崩溃直接影响到东欧国家。苏联前领导人压制匈牙利的改革,使其错过了价格和其它改革的良机,并出现党内的分歧;美国的秘密经济战略不仅导致了苏联经济的破产,也导致了经互会的衰落,使外向型的匈牙利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在改革不顺利,经济又出现衰退的情况下,匈牙利的部分高层领导人也对制度本身产生了怀疑,认为西方的发展是由于制度的合理。于是,希望通过引进社会民主主义,实现所谓的"芬兰化",企图找到新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误区
急于在经济方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东欧国家的一种共同心态。赫鲁晓夫在1962年提出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波兰的盖莱克在1971年提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战略",并于1975年宣布"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罗马尼亚提出198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于2000年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匈牙利也没有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虽然卡达尔对拉科西时代发展战略方面的错误也有所认识,但是,他最终未能摆脱经济决定论和追求高速度的片面性。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逐渐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高速度。
1970年,在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匈牙利的领导人就已显露出急于求成的倾向。当年召开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十大"就提出:"匈牙利已经进入了可以把一个中等工业水平的国家提高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国家作为现实奋斗目标的经济发展阶段。"1975年的"十一大"上,大会又提出了"为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过渡到共产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并提出了10-15年内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时间表。1988年的"十三大"上,面临严重经济危机的社工党依然不切实际地提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目标,试图以此摆脱矛盾。结果为了达到高指标,继续增加外债,耗尽了国家的黄金储备,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误区二:人民生活好了,社会就会稳定。
卡达尔政府的急功近利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还表现在对人民生活水平的误区上。卡达尔关心人民,热爱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他相信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制度就能得到巩固,但没有想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会带来什么后果。
卡达尔坚信社会主义就是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片面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执政党高层领导人丧失信念的原因
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东欧的共产党人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仰。多数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共产党已丧失了意志和信心。……新的一代东欧人不是空想家,而是实用主义者,而用实用主义可以打开和平变革之门。"令人慨叹的是尼克松的话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领导层信念的丧失集中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党的高层领导人中的蔓延。匈牙利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既有40年代的老社会民主党人涅尔什,也有后起的党内激进派代表人物波日高伊。波日高伊以思想激进而著称,他当选政治局委员时,敏感的西方记者就看出了其中的象征意义,指出匈牙利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大新闻,不是卡达尔的下台,也不是格罗斯当选总书记,而是具有"激进自由思想"的波日高伊进入政治局。波日高伊果然没让西方记者失望,他积极参与了匈牙利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论坛的筹备和建立,建立了第一个党内反对派"改革俱乐部"。擅自宣布为1956年事件平反,在1989年的剧变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党的高层领导人会丧失社会主义的信念?最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没有能够正确看待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变化。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曾经十分强大的苏联阵营却在80年代后逐渐衰落。力量对比的变化使东欧的部分高级领导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条件促成的,而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困境则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引发的西方资本从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向全世界的大规模跨国运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主动实施的财政与金融扩张,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源泉并使其生产关系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因素的综合,有力地促进了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趋势,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而苏联经济的衰落除其经济体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之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前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宝贵资源和科技力量,60年代曾一度有所调整,但是,未能根本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以此解释前苏联失败的原因,则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前苏联的在钢铁、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成就,毕竟反映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发射数千个卫星,但却无法生产相对简单的轻工消费品。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不合理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加以解决。匈牙利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生产力获得巨大的发展。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前任们思想僵化,不愿意改革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思想非常解放,是愿意积极推进改革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题为《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的著作,透露了美政府秘密策划瓦解前苏联制度的内幕,里根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雇佣一大批专家,包括心理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拟定了美国瓦解前苏联的"软战争"战略,重点放在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
美国政府一直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蓄意利用前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逼迫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设法压低石油价格以耗尽前苏联的外汇来源,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进而瓦解对自身制度的信心。尽管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和美元的地位,能够从世界各地廉价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是,美国仍然为其秘密战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0年代国债从7000亿猛增至3万亿美元。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政府没有识破美国的秘密战略,否则经济陷入破产的可能不是前苏联而是美国。
由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里根政府推行针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进行核恫吓逼迫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压低油价枯竭外汇来源造成很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险恶用心,也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将经济增速趋缓全部归罪于自身的经济制度,恰好误入了西方动摇其制度信心的战略陷阱。
苏联领导人信心的丧失和经济的崩溃直接影响到东欧国家。苏联前领导人压制匈牙利的改革,使其错过了价格和其它改革的良机,并出现党内的分歧;美国的秘密经济战略不仅导致了苏联经济的破产,也导致了经互会的衰落,使外向型的匈牙利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在改革不顺利,经济又出现衰退的情况下,匈牙利的部分高层领导人也对制度本身产生了怀疑,认为西方的发展是由于制度的合理。于是,希望通过引进社会民主主义,实现所谓的"芬兰化",企图找到新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误区
急于在经济方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东欧国家的一种共同心态。赫鲁晓夫在1962年提出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波兰的盖莱克在1971年提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战略",并于1975年宣布"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罗马尼亚提出198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于2000年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匈牙利也没有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虽然卡达尔对拉科西时代发展战略方面的错误也有所认识,但是,他最终未能摆脱经济决定论和追求高速度的片面性。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逐渐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高速度。
1970年,在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匈牙利的领导人就已显露出急于求成的倾向。当年召开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十大"就提出:"匈牙利已经进入了可以把一个中等工业水平的国家提高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国家作为现实奋斗目标的经济发展阶段。"1975年的"十一大"上,大会又提出了"为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过渡到共产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并提出了10-15年内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时间表。1988年的"十三大"上,面临严重经济危机的社工党依然不切实际地提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目标,试图以此摆脱矛盾。结果为了达到高指标,继续增加外债,耗尽了国家的黄金储备,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误区二:人民生活好了,社会就会稳定。
卡达尔政府的急功近利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还表现在对人民生活水平的误区上。卡达尔关心人民,热爱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他相信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制度就能得到巩固,但没有想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会带来什么后果。
卡达尔坚信社会主义就是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片面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