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解决地区差距的宏观政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南方的铁路、港口、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50一1957年,意大利政府所属的“南方公共事业特别工程基金局”用于铺设供水管道,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资金占该局直接投资的50%以上。根据日本企划厅计算,1980年日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占地方政府支出的比例,全国平均为9%,低收入的北海道地区为17%,东北地区为14.7%,北陆地区、中国地区和九州地区分别为12.4%、12.6%和12、0%。日本政府不但注重落后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注重生活及文化性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在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中,也十分注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30年代所实施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实际上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5.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建设。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意大利政府为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特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向南方投资。一是对到南方投资办厂者除实行贷款和利率优惠外,还实行税收照顾和经济资助,包括免征所得税10年,厂房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25%,机器设备购置由政府补贴10%。二是规定国家参与制企业须将其工业投资总额的40%和新建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方。1967年,巴西政府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到落后地区投资开发,曾在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建立起自由贸易区,规定在特区内设厂的私人企业10年内免缴所得税,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通过政策吸引巴西各地的私人企业和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外商纷纷在特区投资办厂。
6.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地区间合理流动。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特别是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也是欧美各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缩小地区差距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种流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顺向流动和迁移。二战后,法国就曾经有过这种流动。通过落后地区人口迁出和减少,使得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上升,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缩小。另一种是人口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逆向流动和迁移。美国历史上解决东南部地区的发展中曾有过这种流动。目前,印尼也在通过这种逆向移民方式解决地区差距,它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爪哇岛向外岛移民。近20年,其移民总量已达400多万人次,政府的长远目标是移民2000万人。
7.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为缩小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尽快振兴南部经济,满足南部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增加对南部的教育投资,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期间,其人口不到30%的落后地区所得到的联邦教育支出占联邦支出的45%。联邦政府大量的教育投资为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8.建立健全落后地区开发和管理机构。为加强区域政策的制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保证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有的除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和进行区域管理外,还负责制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筹措开发资金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33年,美国政府根据“新政”中的有关法案所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一个直属联邦政府的、拥有对该流域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的权力较大的政府管理机构。1950年,意大利政府在其南方的开发建设中,专门成立的“南方公共事业特别工程基金局”也是一个管理协调机构。1984年该局的使命完成后,意大利政府又设立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新的特别干预机构――南方发展促进公司及其他有关促进公司。德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专门负责区域政策的委员会。从8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也先后在落后的东北部、中西部和亚马逊三个地区设立开发署、专司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管理。
9.实行区域开发政策的法律化。为保证有关政策的落实,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许多国家都把解决地区差距的区域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这方面,德国、美国等国家较为典型。如德国《联邦基本法》规定,联邦各地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应该趋于一致。《联邦空间布局法》规定,联邦领土在空间上应该得到普遍的发展。《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共同任务法》规定,联邦和州共同出资(各出50%)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给予补贴。
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也通过制定一系列法案来解决地区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如1961年制定了《地区再开发法案》,1962年制定了《人力发展和训练法案》和《加速公共工程法案》,1964年制定了《经济机会法案》,1965年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案》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等。
从总体上看,各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以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巴西等国家的成效较为明显和突出。美国政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其国民经济在空间上基本上达到了均衡增长的目标,各州的经济实力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空间差距已大大缩小,也可以说是在适度的范围内。德国通过实施加快落实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振兴,使德国一跃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一。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一方面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西方其他一些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已达到美国的70%,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强国之一。巴西政府从50年代中期着手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三大落后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改变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国外解决地区差距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地方,它不但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也立足于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来说,这些做法和经验,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1.解决地区差距,必须制定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只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政策任务和要求,才能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把区域开发和有关政策落到实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政策总的目标是,在为各地区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调控力度,尽快缓解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一步把东西部差距缩小到适度的范围内。围绕这一目标,首先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充分认识解决东西部差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又应当明确,我国东西部差距的解决,只能在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加强,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来逐步进行,而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用牺牲东部和整体发展的办法来寻求和换取西部的发展。在政策取向和选择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应当调整发展战略,即由差别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外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帮助西部地区打基础、调结构,使西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保证东西部差距不被继续拉大或拉得很大,进而缓解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和国家以
5.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建设。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意大利政府为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特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向南方投资。一是对到南方投资办厂者除实行贷款和利率优惠外,还实行税收照顾和经济资助,包括免征所得税10年,厂房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25%,机器设备购置由政府补贴10%。二是规定国家参与制企业须将其工业投资总额的40%和新建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方。1967年,巴西政府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到落后地区投资开发,曾在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建立起自由贸易区,规定在特区内设厂的私人企业10年内免缴所得税,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通过政策吸引巴西各地的私人企业和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外商纷纷在特区投资办厂。
6.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地区间合理流动。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特别是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也是欧美各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缩小地区差距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种流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顺向流动和迁移。二战后,法国就曾经有过这种流动。通过落后地区人口迁出和减少,使得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上升,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缩小。另一种是人口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逆向流动和迁移。美国历史上解决东南部地区的发展中曾有过这种流动。目前,印尼也在通过这种逆向移民方式解决地区差距,它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爪哇岛向外岛移民。近20年,其移民总量已达400多万人次,政府的长远目标是移民2000万人。
7.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为缩小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尽快振兴南部经济,满足南部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增加对南部的教育投资,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期间,其人口不到30%的落后地区所得到的联邦教育支出占联邦支出的45%。联邦政府大量的教育投资为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8.建立健全落后地区开发和管理机构。为加强区域政策的制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保证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有的除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和进行区域管理外,还负责制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筹措开发资金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33年,美国政府根据“新政”中的有关法案所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一个直属联邦政府的、拥有对该流域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的权力较大的政府管理机构。1950年,意大利政府在其南方的开发建设中,专门成立的“南方公共事业特别工程基金局”也是一个管理协调机构。1984年该局的使命完成后,意大利政府又设立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新的特别干预机构――南方发展促进公司及其他有关促进公司。德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专门负责区域政策的委员会。从8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也先后在落后的东北部、中西部和亚马逊三个地区设立开发署、专司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管理。
9.实行区域开发政策的法律化。为保证有关政策的落实,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许多国家都把解决地区差距的区域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这方面,德国、美国等国家较为典型。如德国《联邦基本法》规定,联邦各地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应该趋于一致。《联邦空间布局法》规定,联邦领土在空间上应该得到普遍的发展。《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共同任务法》规定,联邦和州共同出资(各出50%)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给予补贴。
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也通过制定一系列法案来解决地区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如1961年制定了《地区再开发法案》,1962年制定了《人力发展和训练法案》和《加速公共工程法案》,1964年制定了《经济机会法案》,1965年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案》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等。
从总体上看,各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以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巴西等国家的成效较为明显和突出。美国政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其国民经济在空间上基本上达到了均衡增长的目标,各州的经济实力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空间差距已大大缩小,也可以说是在适度的范围内。德国通过实施加快落实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振兴,使德国一跃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一。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一方面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西方其他一些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已达到美国的70%,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强国之一。巴西政府从50年代中期着手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三大落后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改变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国外解决地区差距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地方,它不但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也立足于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来说,这些做法和经验,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1.解决地区差距,必须制定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只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政策任务和要求,才能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把区域开发和有关政策落到实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政策总的目标是,在为各地区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调控力度,尽快缓解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一步把东西部差距缩小到适度的范围内。围绕这一目标,首先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充分认识解决东西部差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又应当明确,我国东西部差距的解决,只能在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加强,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来逐步进行,而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用牺牲东部和整体发展的办法来寻求和换取西部的发展。在政策取向和选择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应当调整发展战略,即由差别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外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帮助西部地区打基础、调结构,使西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保证东西部差距不被继续拉大或拉得很大,进而缓解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和国家以
下一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