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合资公司、策略联盟,以及其他种类的合作安排。以前所有这些组织活动或经营活动都在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现在的跨国生产体系令资源相对馈乏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像大型企业那样进入全球化进程。与传统的福特制跨国公司相比,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突出特征是跨国界企业之间的非股权合作关系,使价值创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甚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功能都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获得,主导企业出现“虚拟化”和产权控制一定程度的弱化。但由于温特制的作用,主导企业控制着销售渠道、市场规则和产品标准,价值的实现依然控制在主导企业手中。
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给东亚地区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韩国,在短期内未能、也不愿意适应这种模式,因而没有能够进入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但在这种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迅速成为该体系的委托加工(OEM)基地。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中出现加工贸易的比重、外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中80%以上都与加工贸易有关。OEM 英文是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意为“原始设备制造商”,中国形象地翻译为“贴牌生产”方式,即品牌拥有者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只是设计和研发新产品,拓展与控制销售渠道,开展品牌推广工作,而实际的生产任务交由其他企业完成,贴上自己的品牌即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等有利条件使得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相当大的业务,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注释】郭万达、朱文晖:《中国制造:转向世界工厂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注尾】。
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又可以称作“非科技创新型全球制造中心”,这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注释】唐杰的研究表明,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出现了以全球科技中心地位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委托加工的一环,并沿着其纵向分工体系向上攀登,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参阅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2002年内部研究报告。【注尾】。作为非科技创新型的制造中心,对科技创新中心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增强。中国制造业在物质生产规模明显扩张的同时,仍将保持利润水平较低的特点,并因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成长中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集中于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高技术部门的组装业务方面,在低工资水平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在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外包生产的委托加工订单。在未来若干年有可能形成一个涵盖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沿海地区(以至日本和韩国的部分产业、欧洲的一些跨国公司),按照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研发、新产品辅助设计与加工、成熟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跨国型水平分工体系。【注释】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注尾】
委托加工型“世界工厂”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升级的机会。相反,随着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研发和设计本地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非科技创新中心型制造中心有可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型制造中心。笔者对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来自台湾鸿海的投资)印象极其深刻。富士康是从做OEM起家,其产品系列包括计算机用精密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准系统、板卡组装、整机系统,网络构件之高阶路由器,光通讯组件、无源器件、有源器件及互联网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等。其集团在全球主要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中心,提供客户产品开发及快速工程样品的服务。2001年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注册数高达2300件,2001年度跃居台湾民营制造商第一,获得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球高科技百强第16名的殊荣。其总裁郭台铭称要从制造的鸿海向科技的鸿海转变,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代工之王”,它在深圳的企业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注释】郭台铭:《从制造的鸿海迈向科技的鸿海》,【注尾】
七 结论:温特制的内涵与形式
综上所述,温特制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温特制是在与传统的福特制、丰田模式的扬弃、交叉、磨合中诞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是以最终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中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制则与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因此,温特制不仅仅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模式(方式),对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19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订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实践中,温特制的创始国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标准使用者生产的模块式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终结价值链,并从中获利。
从理论上讲,传统的福特制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产体系,以高效廉价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制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制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从生产的角度讲,福特制是自己开发形成产品的模块,丰田是使模块围绕着产品诞生,而温特制则是用标准控制模块的区位生产与组合。因此,可以说福特制是内部化的产物,丰田模式是产业化的产物,温特制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中,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
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给东亚地区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韩国,在短期内未能、也不愿意适应这种模式,因而没有能够进入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但在这种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迅速成为该体系的委托加工(OEM)基地。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中出现加工贸易的比重、外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中80%以上都与加工贸易有关。OEM 英文是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意为“原始设备制造商”,中国形象地翻译为“贴牌生产”方式,即品牌拥有者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只是设计和研发新产品,拓展与控制销售渠道,开展品牌推广工作,而实际的生产任务交由其他企业完成,贴上自己的品牌即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等有利条件使得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相当大的业务,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注释】郭万达、朱文晖:《中国制造:转向世界工厂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注尾】。
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又可以称作“非科技创新型全球制造中心”,这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注释】唐杰的研究表明,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出现了以全球科技中心地位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委托加工的一环,并沿着其纵向分工体系向上攀登,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参阅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2002年内部研究报告。【注尾】。作为非科技创新型的制造中心,对科技创新中心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增强。中国制造业在物质生产规模明显扩张的同时,仍将保持利润水平较低的特点,并因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成长中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集中于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高技术部门的组装业务方面,在低工资水平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在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外包生产的委托加工订单。在未来若干年有可能形成一个涵盖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沿海地区(以至日本和韩国的部分产业、欧洲的一些跨国公司),按照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研发、新产品辅助设计与加工、成熟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跨国型水平分工体系。【注释】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注尾】
委托加工型“世界工厂”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升级的机会。相反,随着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研发和设计本地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非科技创新中心型制造中心有可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型制造中心。笔者对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来自台湾鸿海的投资)印象极其深刻。富士康是从做OEM起家,其产品系列包括计算机用精密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准系统、板卡组装、整机系统,网络构件之高阶路由器,光通讯组件、无源器件、有源器件及互联网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等。其集团在全球主要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中心,提供客户产品开发及快速工程样品的服务。2001年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注册数高达2300件,2001年度跃居台湾民营制造商第一,获得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球高科技百强第16名的殊荣。其总裁郭台铭称要从制造的鸿海向科技的鸿海转变,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代工之王”,它在深圳的企业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注释】郭台铭:《从制造的鸿海迈向科技的鸿海》,【注尾】
七 结论:温特制的内涵与形式
综上所述,温特制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温特制是在与传统的福特制、丰田模式的扬弃、交叉、磨合中诞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是以最终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中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制则与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因此,温特制不仅仅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模式(方式),对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19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订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实践中,温特制的创始国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标准使用者生产的模块式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终结价值链,并从中获利。
从理论上讲,传统的福特制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产体系,以高效廉价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制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制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从生产的角度讲,福特制是自己开发形成产品的模块,丰田是使模块围绕着产品诞生,而温特制则是用标准控制模块的区位生产与组合。因此,可以说福特制是内部化的产物,丰田模式是产业化的产物,温特制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中,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
上一篇:全球企业并购的新趋势及启示
下一篇: 俄罗斯“叫停”部分高校分校的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