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④校外实习实践模块
对于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实习基地,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参观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可以利用假期推荐学生到开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活动的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参观型的实习基地。
3.2 师资建设
课程讲授效果的好坏,除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有着必然联系外,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教师队伍结构
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可以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熟悉国际物流的教师中遴选,由于涉及到跨国商品贸易与流动、报关、报检等相关内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外,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国贸教师共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师队伍。
3.2.2 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教师教授知识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安排教师利用一到两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待岗实习,使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具体流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假期参加相关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2.3 专业性人才聘任
由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以考虑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与企业人员面对面接触。这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开展的力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当然,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仅限于此,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点(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技能点(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分析来考核。同时也可以辅助市场调研、模拟操作(电子模拟、现场模拟)、企业见习等考核方式以一定比例给予分值,考虑比例,进行考评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形式包括企业、家长、学生、专家评分等。
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教学目标、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上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活动。
上一篇: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中的物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