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严重缺乏
我国开办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目前的教师多数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愿意到学校当教师的又少之又少。另外,还有不少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教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欠缺。在教材方面,教师时常感到称心适用的教材很少。我国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或者旅游学科的构建往往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子,这种逆向发展路径往往导致“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在教材建设中只有“拿来”,没有“主义”。
(三)旅游企业内部培养及相关机制的原因
当前的许多旅游企业虽然都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但是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无长远的用人计划。有的企业还存在不尊重人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众多旅游企业经营者认为旅游行业不需要像“高精尖”科技那样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行业人才的进入门槛低,根本不愁招不到员工。在这些短视思想的指导下,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机制不健全。
这样一些有潜力的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培训和有效的充电,难以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同时,也由于企业内部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不够完善,留不住人才,企业害怕人才流失造成培训投资净损失,而没有人才培养的动力。因此,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和人力资源相关机制,促进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加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继续加强对旅游教育的指导
政府对院校教育的工作支持的重点是师资建设。推进旅游院校(培训中心)的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国家旅游局逐步建立一套系统的、高效的大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
2.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自主办学是高校实现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前提,特别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权一定要交给学校,让学校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计划。同时尊重旅游教育的规律,保证不少于1/2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促进企业或研究部门办学、校企结合、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对接。
3.加强办学管理和监督,谋求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学条件的评估,特别是实习场地、实习基地的评估,严格实行办学准入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限期整改,到期限不达标的,取消旅游专业办学资格。将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吸收到评估队伍中来,把对口就业率作为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4.完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二)旅游企业创建人本管理机制
1.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及学习型组织建设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同时积极建设企业自身的学习空间,并渗透到企业的所有方面。如建立企业内部图书馆,阅览室等,通过不断的学习又对每个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2.完善能力导向的用人机制和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
旅游业可以考虑实行能力导向的用人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工作、生活环境。
首先在用人方面,以能力为导向,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公正客观地评价选拔人才,进行经常性技术考核和能力考察,真正使人才的优胜劣汰成为一种自然的流动。
其次要对员工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考评体系,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采用客观、可靠的考核方法,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长期留住优秀的员工,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3.加强与高校的联系,走校企合作之路
旅游行业要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校内的实习基地不能替代社会实习。各旅游单位应对学生实习敞开大门,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实习还主要依靠社会。因此,旅游行业这扇大门如果不打开,最终会制约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旅游企业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为实习提供较好的机会和待遇,高校、企业要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总之,要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来做好学生实习工作。
(三)高校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3]
市场需要有综合能力的高端旅游人才,因此,必须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方向的适应度。20世纪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