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企业控制文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字:内控  内部控制文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企业家逾来逾感到强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加强管理。内部控制的理念逐渐被企业界所关注。这一工作虽已取得成效,但是在企业不断革新、不断迎接市场挑战的形势下,内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五方面开展工作,为实现各项“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遵从性目标”而自觉奋斗”。本文要说明的就是,学习和运用其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形成切合企业特点的内控文化和机制。

  一、转变观念

  内控常被误解为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其实,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企业管理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我们要呼唤企业的控制意识,理直气壮地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1、转变经营管理观念

  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会有一致性。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多数人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

  2、转变对内控目的的认识

  早期学者认为,内控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称之为“三目的论”。后期学者补充,内控除了保全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称之为“四目的论”。

  3、跟上国际内控研究的步伐

  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仰仗于微观机制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趋向合理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是资金的供给者如何采取措施,确保其投资取得回报。强化内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二、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化内控。

  1.准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

  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会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⑴、操作性目标:各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⑵、信息性目标:财务和管理目标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⑶、遵从性目标: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这三大目标既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控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公司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控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上述内控定义说明:①内控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②内控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③内控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④只能期待内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由此可见,审计部门以往所提的“合规性审计”、“效益性审计”和帐务检查等等都属于专项审计,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审计工作的重心应当转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再监督,而对内控的检查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思路,其目的要明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2.从总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重要的是,现代内控理论赋予了内控广范的职能,把内控置于很高的层面上,从而强化了内控的作用。COSO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现代内控理论对内控日臻完善的描述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人们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为实现三大目标自觉奋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