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 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6-5107.
  [2] 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 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 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 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 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8] 孙冬玲.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58-63.
  [9] 朱东国,阎友兵.试论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J].文史博览,2005(8):71-7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