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与乡村旅游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风俗为吸引物,以欣赏农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学习“三农”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可
  度增强以及农村旅游自身发展加快,大学生已成为农村旅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偏爱乡村旅游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整体相比而言,乡村旅游较之于其他旅游方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较低、当地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或低价门票、往返距离短、无旅游中介费等原因,整体旅游消费支出较低,这非常适合大学生无收入或收入甚微的经济状况,此亦成为大学生进行旅游行为的最主要前提。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乡村地域广大辽阔,乡村文化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乡村旅游能让旅游者在观赏农业景观的同时能够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依存关系,并在采摘、捕捞、耕耘以及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中获得农业劳作的机会,从而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旅游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了解乡村真相、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旅游需要。
  (三)心理因素。大学生生活、学习于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城区社会中,没有过多机会真实接触遥远的乡村,故而会产生对自然的呼唤,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参与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高校中某些学生团体或社会中某些非赢利性组织所组织的专门以大学生为客源的旅游团队,学生本身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更安定感。这是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行为决定的促成性因素。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非赢利组织“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在2007年“十一”期间,该会组织了四个团队赴四个旅游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乡村旅游。
  
  二、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形式
  
  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等旅游类型。其具体形式主要如下:
  (一)赴偏远乡村欣赏风光,同时兼顾在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包括观光、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等活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此种类型。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风景和民俗,而且参与了为村民采收白云豆、改造道路、为村民修建公厕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观光各种主题农园。其一为大学生前往观光购物型农园进行旅游活动。观光购物型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其二为参观农业公园。农业公园系指在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将特定农业区设计出有服务区、景观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的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让游客体会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
  (三)参加探险野营。这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野营设施设备如帐篷、睡袋、求生工具等在郊外等具有一定冒险行为的过夜、探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野趣及神秘的同时进行身心的考验与锻炼。
  (四)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筑、文物古迹,是重要的农村旅游资源集结地,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经常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亦能招来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五)参加专题民俗节庆游。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这种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的专题农事节庆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即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三、大学生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大学生们偏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消费能力层次底。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当地旅游景点收费、往返距离、旅游中介费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旅游中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为例,整个过程支出含往返路费、五天伙食费、住宿费(为零)、景点入场费(为零)、保险费、后期光盘制作费、通讯手册制作费等全部费用才一百五十元。
  (二)学生自我组织性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农村旅游都是学生群体的自发行为,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即是在没有任何学校部门过问的情况下由“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通过对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发放广告、进校设立现场咨询点宣传而促成的,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参与。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