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中金融衍生工具之合理运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字:套期保值能够帮助公司部分甚至全部消除公司原材料购买价格或产品销售价格的不确定性,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以航空公司为例,航空燃料油构成了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很大的比例,在石油价格持续飙升的今天,航空公司利用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油价大幅上涨的风险就显得很有必要。又如,目前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外贸企业,然而在过去没有金融衍生工具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只能够通过提高价格、缩小业务量等被动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企业适时、适价运用远期结汇工具和海外子公司平台合理交易NDF产品,借以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存在利率期货的前提下,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利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抵御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来的汇率风险。
  此外,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不断增加,它们在风险配置中的独特功能也正日趋重要。例如,它可以使投资者在拥有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多种投资组合的风险配置,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二)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交易成本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仅要求投资者缴纳合约名义本金的很少一部分作为保证金即可进行交易,所以它们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提供了杠杆交易或放大操作的功能。在场外交易市场,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甚至根本没有保证金或抵押要求。金融衍生工具大大减少了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初始投资成本,从而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成本收益率。另外,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成本比较低,交易市场比较活跃,因此,企业在进行过必要的投资分析后可以选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转换。例如,你想减少1000万元的股票投资并将其转为收益较为稳定基金投资品种。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这一转换:一种是在股票市场上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直到回笼1000万元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买成基金;另一种是,你只需卖出价值1000万元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用所得资金用于购买基金。显然,前者是比较传统的做法,其效率低且成本高,而后者则效率极高并且成本极低,当然前提是我国必须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
  
  四、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金融衍生工具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体制仍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必须坚持谨慎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企业持有衍生工具的目的,区别对待
  前已述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企业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无非两种:避险型(套期保值)和投机型持有。持有避险型衍生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是锁定成本,进而获取已知或稳定利益,而并非追逐投机利益。因此,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必须与其所套保的标的相挂钩,在处理套保标的的同时,同时处理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此时相关人员不能存在侥幸观望心理,以期达到投机目的。而持有投机型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是获取投机收益,该类投资者必须注意止损策略,即一旦发现经济形势与预测不一致时,当即处理手中金融工具,防止出现损失不可控的局面。据调查,从2004年年底以来,我国有多家上市公司(实体)因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而遭受到了重创,有的甚至因此濒临破产,如“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中盛粮油和江西铜业等出现惨重亏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止损,即坚持了“错误的”判断。
  (二)选择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应具备人才优势和信息充分性条件
  选择何种金融衍生工具,如何转移风险,归根到底是由相关专业人才在汇总、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后,对未来发展预期不同所决定的。笔者认为,企业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必须要建设一批具有相关金融、财会专业的人才队伍,并要求其无论是对什么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提高对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基于金融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在选择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应要求交易所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有关信息,综合了解对市场运行趋势的预测意见,从而正确预测未来各种情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新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风险管理.金融参考,2006年第1期.
  [2]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
  [3]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3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