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词:股权分置 圈钱 以股抵债 内在价值
  论文摘要:“股权分置”现象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桎梏。本文阐述了“股权分置”的由来,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股权分置”的由来
  股份制和股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已经在我国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股份公司首先在我国的城乡集体企业再次出现,公开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并在80年代末出现了全流通试点,股票市场表现出来的超强的集资能力迅速被部分学者和政府领导发现并神化。他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搞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企业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体现在资金不足,股票市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筹集无需还本付息的长期资金,只要抓住了股票市场,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此,无论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投入,还是摆脱企业困境,发展国有经济,首先都是想到要让股票市场解决问题,发行股票融资成了当时推出股票市场的根本目的。于是国有企业便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试点。而当时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上市后采取全流通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是搞私有化。为了既保住股份制和股票市场,又消除人们的担心,只能采取机械的国有控股比例来解决。于是最终采取股权分置办法,国有股占大头而且不流通,社会公众股占小头全流通。
  “股权分置”反映了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体制转换过程中继续存在和加深。
  
  “股权分置”的负面效应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证券市场原有制度设计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股票市场暴露出来的大量问题,究其根源就是“股权分置”。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股票市场完全异化
  人为分割的股权结构使目前的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凸显并异化成“圈钱”工具,而股票市场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层功能难以发挥。由于国有股权居控股地位且无法上市流通,能够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票即使全部买完,也无法取得控制权,使得国有企业上市后大股东永远是大股东(只要他愿意的话),同时由于大股东占股比例足以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因而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根本就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往往是“换汤不换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已。
  同时,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也无法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众所周知,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优化配置,而股权分置导致大比例的国家股份不能流动,这就使得通过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外部监控机制也不存在。更为不利的是,由于国家股与该公司股票的市场行情根本就不挂钩,或者说国家股的价值不会因为该股票流通股份价格的涨落而升跌,即国家股份只负盈不负亏。结果,股票市场的功能便只能体现为浅层的融资层面;而且,这是一种既不改变企业控制权结构,又无须还本付息的融资,对众多依赖借债艰难度日的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免费的午餐”,以致包装上市盛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