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家放开利率控制,通过市场配置资金,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减少政策变动给普通消费者和银行收益造成的不确定性,并且国家将为推动利率市场化而出台一系列的发展措施,这必然会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融资工具品种齐全、法律和经济监管手段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使之能方便地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和运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中,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国际银行业最先进的定价手段确定我们产品的定价,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下放到商业银行后,适当且合理的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业务优势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定价,应该是参照了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能够保证银行的资金和服务成本得以补偿并实现一定的利润目标,考虑了地区和客户差异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除了要更加精细地考虑各项成本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参考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与运行态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位和经营策略,在不偏离市场一般利率的情况下,制定出一个能给客户和银行自身都带来效益的定价。在定价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各种模型,定价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合适的定价模型,运用数据定量模拟出价格。
2.推动金融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传统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将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发展中间业务则是最佳选择。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不会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需动用自有资金,降低了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提高了利润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通过发展代理、咨询等中间业务,还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联系客户、稳定客户,从而促进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收入近70%以上来源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非利差收入,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越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好银行的十分重要的标准。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金融创新业务的广泛开展。为了规避管制,美国银行业推出了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如大额可转让存单、欧洲美元、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通知账户、自动转换储蓄账户以及回购协议等多种金融创新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迅速推广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推出了各类理财产品,但所谓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揽储手段,还是一种在利差水平上的低层次竞争,金融创新的能力和力度远不及发达国家。银行要利用本身的人才和市场优势,充分研究市场和同业,吸收国外同行的经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公司的产品合作,发展金融咨询评估、企业投融资顾问、个人理财、保管、承兑贴现、信用卡等业务,重点开发风险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中间业务品种。
3.构建全面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国际上通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规避与评价四个过程,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并增强相关信息系统和软件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目前金融风险趋于复杂的情况,银行应该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以便能及时实现数据的收集、监控,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撑。其次,建立与我国现阶段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及时测度各项变量指标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常见的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VaR 值分析,通过概率判断利率风险方向并测定利率风险大小和范围,要注意数理模型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对计量模型的解释一定要体现实践的意义。
再次,建立起利率风险预警与处理机制,综合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及时采取对冲措施,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并增加业务收入。目前基本的利率衍生工具可选择的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并可根据实际组合这些金融基本衍生工具,实现金融创新。
最后,适时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估,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逐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