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论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推广应用的必然性,并就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环境与资源,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按照就业岗位群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内容,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与指导,培养必需的职业素养,又可促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培养模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
1.由职业教育的自身本质决定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技能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有效获得,传统的人才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习实训很少,更很少去校外工厂企业实习,学生见识贫乏,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弱,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这显然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岗位需求,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职业教育本质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置,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职业技能培养本身就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学结合对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具有本质性意义。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2.由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决定
职业教育从诞生开始,走的就是工学结合的道路。经验表明,成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出现在工学结合实施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成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注重学生的工学并进,都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方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强调,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并明确地指出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
三、工学结合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原有教育观念,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全体职教工作者是职业教育改革直接实施者,只有全面转变观念,并能自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钻研、认真贯彻,工学结合模式才能真正开展落实、才能取得成功。大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各种方式,如培训、交流、学习、调研、顶岗轮训等,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将转变观念作为职教改革的第一要务,以思想的转变促进办学机制的转变。
2.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擅长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擅长技能性知识的指导。我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由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现有教师具有双师资质;另一方面,学院从企业调入、聘用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学队伍,从而建设了一支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技能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实施。
3.配套实践设施场所,确保技能培养的贯彻实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导向的新技术岗位及能力教育,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系列实践条件来保障。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要求,遵循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环境必须要和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应只是简单的实习,应具备对外生产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更能促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处于社会化环境之中,从事生产型和服务型的技术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