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30多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诸如国有资产流失等一系列公平与效率问题。公平与效率要兼顾,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经常出现公平与效率顾此失彼的现象,职工控股,关注了公平却忽视了流失,而在国企的治理中由于人们对国有资产的不在乎,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要让市场成为主导,兼顾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平;效率;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概述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自90年代中期开始飞速进行,国有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框架下不断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退出通道开始打通、职工流动机制初步形成、“企业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融资渠道逐渐转向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国有经济和企业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啊,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例如国有资产的流失,在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在复旦大学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格林柯尔公司董事长顾雏军以七种手法侵吞国有资产。在这次演讲和随后的文章中,郎咸平教授把国企产权改革称为“国退民进”的行动,对国有企业产权改,特别是MBO(管理层收购,这里指国有企业经营者收购本企业)提出强烈批评,还有就是大批国有企业工人在改革中下岗以及在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寻租行为,导致效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国内学者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其基本目标首先是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同时市场机制也能够大体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从共同体原则向市场规则转变时还有一个“起点公平”的问题。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分复杂,能否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争论不一,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只有效率优先,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兼顾公平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
第二、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效率与公平不是简单替代或对立。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坚持效率优先,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才能为公平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总体上体现了公平。效率与公平之间根本是统一、一致的。
第三、公平与效率并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要求在追求效率、追求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平。
第四、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论。从分配公平的制度层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首先要体现公平。只有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平的基础上,通过激发群众积极性,提高效率。
第五、效率优先,增进公平。认为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既宣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取向,又鲜明地以因果关系把“效率优先”和“增进公平”二者联系在一起,不仅看到市场经济的缺陷,承认经济发展中会有差距,而且表明要靠提高效率来“增进公平”,缩小差距。没有效率优先,不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发展经济,不把“蛋糕”做大,则“增进公平就成为无源之水,增进公平应是效率优先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