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从这些节用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衣食住行方面给出的详细规定来看,它们主要是一些消费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消费问题上,墨子的观点是那些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切合实用的消费,也是正当的消费,反之,则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消费,是不正当的消费。“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正是对那些奢侈消费的道德约束和限制,这些行为规范连同与之相关的消费思想一起构成了墨子消费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墨子在注重节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之重要性。他以为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使一切人民皆能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加强生产。故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除了生产之外,还要注意防范不时之灾,即所谓“国备”,他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观察到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要加紧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节俭消费、抑制需要、适当积累亦是不可少的。在物质财富不丰盈的古代社会,墨子的节用不仅反映了小生产者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一种消极地适应低水平生产的有效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

  第三,古代社会,广大小生产者和平民生活贫困,节用是他们本来的持家之道。墨子对衣食住行的节用规定,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墨子批评当时统治阶级不满足实用,追求享乐,形成奢侈挥霍之风,为衣服,“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碾,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衣服”;为饮食,“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噎”;为宫室,“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为丧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为满足享乐消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其必然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尚俭节用,本为先秦各学派所推崇,而墨子及其弟子不但身体力行,自奉甚俭,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和内容,对消费行为予以规约,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墨子这一节用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纯经济学的意义,闪烁着伦理智慧之光。

  二、节用的价值指导与目的:“兴天下之利”

  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功”和“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其“兴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不是直接思考消费伦理问题的,但客观上还是对墨子节用、节葬等消费思想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墨子言利。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以此为事者也。”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认为,一切行为,皆以“兴天下之利”为其价值目的,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为一切价值之最终标准。与墨子相反,儒家区分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墨子则认为义利是一致的,义,利也。墨子认为天下奠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是利于天下的。墨子的利,指公利,也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善恶之分皆由此为标准。在墨子看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人民的富庶既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因而,有关富民养民,丰衣足食的实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墨子强调,“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财利不足,就要反过来注重按农时耕种,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食不足,则要节用,反对奢侈,去除无用之费,才能“兴利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