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09

  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会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现如今,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1]金融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其产生既有金融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业之外的原因。应该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入手,改进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水平、强化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化解。

  一、金融风险及特性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金融风险越多越大,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损失肯定也越多越大遏制出现损失或弥补损失所付出的努力就更为艰巨,当金融风险累积到无法控制程度时损失就不可避免地出现。[2]只要存在金融交易就必然会存在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全金融系统风险的失控状态,是整体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是金融风险经过量变过程发生的质的巨变

  (二)金融风险的特性

  第一,金融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是源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导致的该行业总有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的趋势,引发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第二,制度性因素成为金融风险的最大诱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在新兴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历程均比较短,其金融机构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利扶持较多,风险自律也弱一些,市场容量有限,国家金融监管效能较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第三,政府财政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到最后,都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

  二、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体制性因素。(1)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2)过分倚重于银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而且发展较快,但至今也未改变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格局。(3)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

  (二)制度性原因。(1)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赶超型发展战略。(2)国家垄断信贷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3)经济主体信用道德沦丧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化。(4)银行体系缺失,规章制度不健全,信用基础脆弱。

  (三)其他因素。除了体制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有:(1)企业经济效益低下。(2)金融机构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意识差。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内部管理混乱,违规经营比较普遍。(3)金融机构粗放经营,管理疏松。此外,经济结构失衡,金融法规不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等

  三、防范与化解

  (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精神来进行。为使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二)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我国国有银行名义上具有法人地位,实际上却无法人所必须具备的财产经营权,其经营活动也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有效监督约束,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不能回避政府干预的状况,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国有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即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居民也可以直接将结余货币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对银行的高债权。

  (四)弘扬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道德观念。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金融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重新培养全民的信用道德观念,优化信用环境,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

  结语

  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因此,我们当前首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