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本位制对中国金融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09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意义由于远远超出双边的范畴而为国际社会所关注。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尼尔·弗格森教授(NiallFerguson)和柏林弗瑞大学莫里茨·舒拉里克教授(MoritzSchularick)基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的"共生"(symbiosis)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意义,将中美经济合在一起视为一个经济体,并将其称之为"中美国"(Chimerica),试图证明由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合二为一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以及中美两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

  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认同或接受这一概念,但是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全球性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一关系对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意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在探索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时,将关注点聚焦于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制;并就危机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一影响从本质上看,是美元本位制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和美元本位制的地位与此前相比,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更加巩固。为此,关注并研究美元本位制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其理论意义在于推动有关中美经济关系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为制定当前及未来的对美经济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美元本位制与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

  (一)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的形成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移,逐渐将本国的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日本,并再转移到东亚新兴经济体,最终转移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为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先后从日本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引进直接投资和资本品,通过加工和组装,将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从而构成了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中的贸易循环。在这一循环中,中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逐渐替代了东亚新兴经济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东亚新兴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因此集中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对美贸易的巨额顺差。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和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其中又以美元资产为主。为保证这一循环的继续,中国必须将外汇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向美国提供债务融资;而美国则通过这种融资平衡其贸易逆差,并扩大从中国的进口及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由此构成了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中的资金循环。

  从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的形成中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对华贸易逆差和直接投资输出美元;而中国则通过对美贸易顺差获得了大量的"贸易美元"。所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就越大;在美元资产占中国外汇储备比重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也就越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美国,美国的对外负债得到暂时的缓解,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也得以维持。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的证券投资支撑了美国的赤字财政,而美国则成为中国外贸顺差的主要贡献方。

  (二)美元本位制是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虽然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一种"无体系的体系"状态,但由于在该体系下形成的对美元的惯性依赖,以及美国所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业的比较优势,美元成为除欧洲以外大多数国家的(准)货币锚,从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美元本位制下,形成了以美国这一"金融国家"和包括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在内的"贸易国家"这一格局。所谓"贸易国家",一方面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封闭且不发达,无法引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潮流并制定其规则的国家;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本币尚未成为世界性货币,因而不得不依赖出口贸易赚取外汇收入的国家。"金融国家"是指掌握"金融霸权"的国家。

  这种格局是国际分工长期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在这种体制下,美国是唯一的"中心国家"(centercountry),而包括欧洲、加拿大和拉美在内的"资本账户区"(capitalaccountregions)和主要以东亚为典型的"贸易账户区"(tradeaccountregion)则构成了该体制的"外围"(periphery);从而形成了一种"货币-金融依附"的新格局,即在由一个中心国家(美国)、一个中心金融市场(华尔街)和一种中心货币(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外围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货币的稳定性、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们所依附的"中心国家"。

  在美元本位制下,中国作为"贸易国家"或"外围国家",为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特别是扩大对美出口,必须为对美贸易创造一个稳定的汇率环境,由此决定了将人民币钉住美元成为中国货币当局在汇率安排上的必然选择,并且支持美元汇率的稳定。这是因为,美元的间歇性贬值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而中国的制造业对汇率的变化极为敏感。由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不能以本币进行国际借贷),因此需要从美国引进直接投资并通过加工贸易扩大对美出口,特别是在扩大对美贸易顺差的同时通过买入美元以遏制人民币加速升值。由于中国难以找到除美元资产之外的、可以有效"贮存"外汇储备的其他金融资产,因此只能向美国提供"卖方信贷",即向美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提供低收益的债券融资。

  由此决定了中国越是依赖对美出口,就越是依赖美国金融市场。

  美国也因此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国以及主权财富投资的主要对象国。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作为"金融国家",通过从中国的进口实现了低储蓄和高消费,从而维持了低通胀和借贷型经济增长。美国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凭借其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通过不断从中国融资(即用低收益的债权资产换取中国高收益的股权资产),从而维持了其债券市场的运转,特别是压低了其长期利率并维持了稳定的投资率。由于美元与主要货币的汇率自由浮动,美国货币当局没有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由于美国的资产主要以外币计价而其对外债务主要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国从美元的间歇性贬值中获得了大量的隐性净资本收益;换言之,美国是廉价使用了中国这一"贸易国家"(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的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美元本位制作为中美贸易-资金"双循环"机制的基础,印证了中美经济关系是"贸易国家"与"金融国家"之间的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可以从美元本位制对中美贸易失衡和金融失衡的影响中得到证实。

  二、美元本位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一)中美贸易失衡:规模失衡与结构失衡

  中国"入世"推动了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在2012年达到4848。7亿美元。但是,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这一问题自1993年出现以后呈加剧之势。这种贸易失衡既表现为规模失衡,也表现为结构失衡。

  从规模失衡来看,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在2002~2008年这一期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以年均25。8%的速度增长。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一势头有所放缓,但中国仍对美国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如2012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2191亿美元(按照美方的统计为3151亿美元),中国依然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和贸易逆差来源国。

  中美贸易的规模失衡还体现在彼此之间贸易相互依存度的不对称性上。首先,在2002~2012年这一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左右,其中在2002~2006年这一期间均在20%以上,这表明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相对较低,除2010年外均在17%以下。其次,从中美两国的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看,中美贸易失衡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在4%~7%之间,说明中国经济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而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依赖程度则较低,其对中国出口占美国GDP的比重在0。9%以内(参见表1)。中美贸易的规模失衡反映了"贸易国家"与"金融国家"非对称的贸易相互依赖关系。

  从中美贸易的结构失衡来看,根据SITCRev。分类标准,在2000~2012年这一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和SITC8(杂项制品)类商品。其中SITC7类商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和玩具为主的SITC8类产品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中SITC8类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SITC7类产品的比重有所上升。这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的层次有所提高,但这两类商品的总比重的变化并不明显,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对美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的层次依然较低。

  而美国对华出口主要以2、3、5、7类产品为主,不仅比重相对分散,而且还包括航天仪器、光学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的层次在最近十多年里有所提高,但仍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中美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的。

  (二)美元本位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尽管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如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两国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的管制等等),但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

  对中国而言,保持对美贸易顺差极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国作为"贸易国家",只有通过对美贸易才能获得美元这种具有网络外部性的货币,从而参与以美元为主要媒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即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加快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而庞大的美国市场则有助于中国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实现这一目标。这就不难理解中国为何像其他东亚经济体一样,具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冲动"。中国对美国的这种贸易依赖从本质上说,是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这就是中国货币当局为何在政策选择上长期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如在1996~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1∶8.27这一水平上;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弹性依然较小。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尽管这种重新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有助于稳定和扩大对美国的出口,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汇率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导致人民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元决定。直至2010年6月,中国货币当局才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是在整个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开盘中间价)仅为0。25%;即使按照盘中交易价,全年的最大波动幅度也仅为1.15%。可见,人民币依然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紧钉住状态。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美元本位制下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以及由此导致的中美贸易失衡,并非中国的"一厢情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