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的关系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02-23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0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00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投资对中日和中韩贸易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FIEs)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86~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FIEs)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扩大到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在过去15年里,出口年均增长43.6%,进口年均增长30.2%。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其中将近1/3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加工贸易,即以保税方式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贸易的主要方式。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5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5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9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1%(表2)。这表明追求效率仍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表1 1986~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统计》(2002年),外经贸部。

  表2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截止2001年底,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73.7%来自东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来自欧盟的投资占7.7%,来自北美的投资占9.4%,来自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占5.7%(表3)。

  表3 截止2001年部分国家/地区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个,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的分布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市场分布不相一致。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将近63%的进口来自东亚,而对东亚的出口仅占54%;来自欧盟的进口和向欧盟的出口基本平衡;从美国进口为116亿美远,占9.2%,而出口将近300亿美远,占22.4%。显然,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出口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二)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在8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略高于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

  响,1998年和1999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但在2001年明显回升,分别达到43.5亿美元和19.7亿美元,已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日本和韩国占中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和3%,分列中国吸收外资的第三和第八大来源地。

  日本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化国家,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其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的比例将近60%,而日本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资金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76%,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3%(图1)。

  图1 截至200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三)直接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1991~2001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双边贸易额由203亿美元扩大到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8%,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3%,对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全国进口14.9%和出口14.5%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91~2001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自日进口年均增长32.8%,对日出口年均增长42.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占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11.9%和25.7%上升到2001年的67.5%和58.7%(表4)。

  表4 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中韩建交打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1991~2001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9.2%,其中进口增长率为41.8%,出口增长率为21.8%,不仅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中日之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自韩进口的比例为59.8%,对韩出口所占比例为24.7%。到2001年,进口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49%(表5)。

  表5 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事对日、对韩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包括非日资和非韩资企业,但区域内直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疑是推动中日、中韩贸易的主要动力。

  (四)直接投资带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993~2001年,中日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中国一方面继续大量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机电和音像设备,另一方面也在迅速增加对日本和韩国出口该类产品。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有密切的联系(表6)。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2000年分别占其对制造业投资的14.9%和19.2%(表7)。IT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尤为激烈,跨国公司大多采取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便尽可能提高效率。日本和韩国是I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再将经过加工组装的半成品或成品销回本国或第三国。

  表6 1993年、2001年中国对日、对韩贸易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7 日韩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部门分布(按实际流入额计算)及外向度

  注:外向度=出口收汇/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DRC数据库。

  由于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日资和韩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渠道均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实际上属于企业内贸易(Intra-firmTrade)。根据DRC对日资和韩资在华企业的问卷调查,有近一半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75%以上。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