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范文澜的研究观点 范文澜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中国通史简编》,解放初期重新修订。他在修订版第一编第四章中专门论述“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这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认为:“孔子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物。”孔子学说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士阶层思想偏上而地位近下,对上妥协,对下也要有妥协,这样中庸就成为最适合的哲学思想。孔子学说全部贯注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认为孔子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必须珍重这一份遗产。
3.郭沫若的研究观点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于1950年再版,其中评价孔子和儒学的论点,在五、六十年代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孔子的基本立场既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因而他的思想和言论也就可以获得清算的标准。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的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体系以作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郭沫若认为,孔子“仁”的含义是克己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仁道”是顺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人道主义,是“人的发现”;孔子是一位注重实际的人文主义者,不大驰骋幻想,凡事脚踏实地去做;孔子否定天和上帝,否定王权。这些观点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在十年动乱中,郭沫若都被指责为“尊孔派”,被认为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尊孔”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4.吕振羽的研究观点 吕振羽在针对孔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问题的讨论中认为,从全部人类历史看来,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和阶级斗争相适应的。唯物主义常是属于进步或革命的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则常是属于保守或反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世界观,这是历史的一般的过程。关于孔子思想中有无辩证法,或其思想中辩证法所占比重的问题,他的看法是:辩证法规律,既然不能不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思想等起规定作用,那就不能不在人的思想中有所反映——不论是朴素的、自觉的或完全不自觉的。因此,不能说,在形而上学者的思想中绝不包含辩证法的成分;也不能说,每个辩证法学者的思想中毫不杂入形而上学的成分。归根结底,在于何者起主导作用。对孔子思想的方法论研究,我们也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关孔子思想的全部可靠的材料,进行严肃、认真的恰当的分析和论证,应尽力避免主观的想像或牵强附会。
(二)批判的观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由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需要这一客观现实,决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一历史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左倾思潮开始发生,一切被认为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无不遭到严厉的批判,孔子儒家也难逃其殃,成了众矢之的。
1.冯友兰的研究观点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无情的学术批判迫使冯友兰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哲学立场,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孔子进行研究和评价。1954年的《孔子思想研究》、1960年的《论孔子》、1961年的《再论孔子——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1962年的《三论孔子》等一系列的文章的发表,集中体现了此一阶段冯友兰对于孔子的看法。
冯友兰此时期对于孔子的看法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孔子的“阶级成分”的重新定义。孔子由前期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没落为奴隶主的哲学家,或称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反动的。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存在的某种一般的、普遍的可继承的因素。
从阶级立场出发,冯友兰把孔子界定为“从领主阶级初步分化出来的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孔子思想的两面性,并且,这种两面性,贯穿于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就孔子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性质而言,冯友兰说:“这样的地主阶级要求参加政治;作为严格新兴阶级,它也关心提高生产他们这样的斗争,主要地是为他们自己底阶级利益。但是这样的斗争,是加速封建领主阶级底消灭,符合历史与生活底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就孔子的思想来说,冯友兰认为,“仁”与“礼”为他的思想系统的两大支柱。孔子站在剥削阶级的场上,极力维护支持领主制度下的束缚人民的礼,这是他思想的消极的一面;但是这个阶级对于领主,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争,从而建立了“仁”德,这是他的思想的积极的一面。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要维持“贵贱不愆”的传统制度,惧怕“贵贱失序”。另一方面,他主张“举贤才”、“来远人”,这种主张的后果,是对封建领主制度的破坏。此外,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孔子对于“礼”的拥护,对于“天”的认识,尤其对于“仁”的论述上。总之,儒家学说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这种学说,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学说,在反对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中,表现了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当封建制完全确立并且向前发展时,当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时,这种学说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冯友兰对于儒学的这些分析,表明他放弃了解放前他曾长期坚持宣扬的传统儒家的立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