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鼎元的伦理思想探微(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三、蓝鼎元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

  由于长期海疆社会生活的经历以及历史时代的外在张力,也由于清初道南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驱动.蓝鼎元逐渐打破传统的窠臼,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推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其一,实学范畴的“道”。作为道南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蓝鼎元对“道”作出了新的理解与发挥,使其成为一个属于实学范畴的核心概念。蓝鼎元指出,“道非高远,即在人伦日用之间”,“臣忠、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居室、朋侪洽比,一举一动,皆有当然不易之则”,如此之下,“夫谁能出我道之范围乎”,“饿而食。渴而饮,人人皆然也”。而“食所当食,饮所当饮,即道也朱子之言日:‘道者.日用事务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蓝鼎元进一步指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道存乎天壤,不用则虚而无继”,不但“治心修身”,而且“经世理物”,“皆有至当不易之宜”,乃至“践而履之为德行,措而施之为事业”,因此,“墨守训诂,茫然不知所位置,无用之儒也”,而“有体无用,不可以言学”;“有畴不用,不可以言锡”。这位道南名土认为,“圣贤之道,原非高远,不外纲常伦纪,日用常行之事”,而“不为不肖,则可以为圣贤”。由此看来,蓝鼎元所诠释的“道”完全变成了一种实学最高的哲学范畴。它不仅“即在人伦作用之间”,“践而履之为德行,措而施之为事业”,而且“不为不肖,则可以为圣贤”;它虽然看似神秘而高远,却易为人们所用。我们觉得,清朝初年,经过以蓝鼎元为代表的道南学派的重新诠释与发挥。宋明以来人们尊崇的“圣贤之道”即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趋于大众化,这有效地避免了后期理学虚谈心性而与时务脱节的严重弊端。因此,作为清初儒学在南方的一个分支.蓝鼎元所属的道南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发展了后期理学,使自身演化为新时期的经世之学。

  其二,“齐家当自妇女始”的伦理观。有悖于传统的伦理观念,蓝鼎元对“妇女”的教化及其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地位颇有新的看法。蓝鼎元认为,“乾坤生人,男女分其半,男治外,女治内。人伦之首,风化之原。但教男而不教女,亦未为知类者矣”!针对社会对妇女教化的忽视,蓝鼎元严肃地指出,“然于闺门之道,庶几略备.或可以少补风化,是亦世道人心所不可阙者也”。不仅如此,而且蓝鼎元坚定地认为,“天下之治在风俗,风俗之正在齐家,齐家之道当自妇人始”。由此看来,作为一代经世之才,蓝鼎元重视妇女在社会伦理中的地位.重视对妇女施加教化,这成为蓝鼎元伦理思想的一大特色。

  其三,“农商惠吾德”新伦理思想。在台湾任幕友期间,蓝鼎元看到,尽管“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然而,“寇乱继风灾,民间便萧索”,因此“今岁大有秋,仓储衲云亟。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侧”。为彻底摆脱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发挥台湾海洋贸易优势,蓝鼎元大声呼吁,“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徒有遏籴名,其实竞何益?估客既空归,裹足此廖寂”,因此,“何如撙箭之,一艘一百名”,“穷年移不尽.农商惠吾德”。由此看来,适应海疆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宋、明时期“商品性农业”意识的基础上,就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蓝鼎元提出了“农商惠吾德”的新伦理思想,打破了“发展商品经济即破环传统美德”的旧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这无疑成为蓝鼎元伦理思想中最为璀璨的一个亮点。

  作为清初儒学道南学派经世思想的延续与应用,蓝鼎元伦理思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程朱理学“空谈心性”的缺陷开始得到纠正,促使中国人逐渐地面对现实.这种思想上的启蒙早于学界颇为关注的清代乾嘉时期的经今文学派——常州学派;另一方面,蓝鼎元的伦理思想既继承了传统义有突破,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特点.尤其是“农商惠吾德”思想的提出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一般认为.这一历史的新变化应该得到思想史学界的关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