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摘要:在古代,经济伦理就引起了中西方哲人的关注,但各有侧重。其中:在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上,苏格拉底抱持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而孔子则认为“君子”不应从事生产劳动;在对待财富上,柏拉图认为“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而孔子主张“义利并举”、“以义制利”,且二者都主张各个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财富;在对待分配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运用了“中庸”思想,亚氏认为应该按照贡献来分配,孔子则主张按等级和“均平”原则分配。重温哲人的这些思考,对推动当前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论文关键词:孔子;希腊三贤;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就已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思考。孔子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样,享有“希腊三贤”美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对经济伦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并且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三者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孔子均有涉及。

  基于这种考量,本文主要从两个向度来论述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横向上,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凸显中西方重道德与尚理性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纵向上,理性精神在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正是有赖于如此持久的理性积淀,现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比之我国才更加系统和完善。这种比较与分析,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一)

  苏格拉底关于经济伦理思想的论述虽少却精,主要体现为:生存至上的职业观,理性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录了两段对话,分别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生产劳动和商业行为的态度。第一次是与阿利斯塔库斯的对话。后者认为劳动是奴隶的事。苏格拉底驳斥了他的观点,认为“与恶人有关系而丰衣足食,与优秀的人一起却贫困不堪这是没有道理的”。第二次是与其老友耶菲尔的对话。耶菲尔因为年事已高以及战争的缘故陷入了困境。他宁愿依靠国家救济和干粗话勉强糊口,却不愿从事商业活动。而苏格拉底认为“等到耶菲尔年迈之时,按照现在的方式就不可能养活自己”,因而他建议耶菲尔从事能使暮年生活有所保障的工作,而寻求商人的帮助可以使二者均得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商业并不像主流态度一样一味排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对生产劳动和商业活动的态度与苏格拉底不完全相同。首先,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大夫、士不劳而食,庶人则必须靠劳动而生,即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因而孔子强烈反对君子从事农业劳动。其次,虽然孔子反对君子从事生产,但他并不一味反对经商,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孔子不仅以商品自喻,即“我待贾者也”,还对子贡的经商行为予以默许,并将其与最喜爱的颜回相比,日:“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时,孔子还认为仕鲁的臧文仲“置六关”是不仁的,于是他说服鲁襄公废除六关。这反映了孔子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

  综上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故“君子不器”。但这并不代表孔子鄙视劳动。在《宪问》中孔子还赞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这成为我国“以农立国”的政治导向的伦理基础。同时,孔子对于商业活动并不持一般的反对态度。但孔子深信,君臣庶下只有严守礼制,安于自己的等级名分,不互相侵夺,社会才能走向小康大同。可以看出,孔子是从阶级伦常的维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这与苏格拉底的理路是正相反对的。苏格拉底的经济伦理充满了理性色彩,他充分认识到,对人而言生存是根本,依靠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获得生存资源是明智的行为。由此可见,以理性作为德行的基础,以理性统摄德性的生成,这是苏格拉底的一贯主张。尼采将之称为“苏格拉底文化”,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希腊三贤”思想一脉相承的线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