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二)

  作为“精神上的助产±”,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经济伦理也不例外。苏格拉底说:“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柏拉图的财富观正是受此影响而形成的。

  首先,柏拉图承认“人人皆知财富是个巨大安慰,而且人人爱钱是因它所具有的有用性。”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将财富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是精神财富,第二等是肉体财富,第三等是物质财富。他认为把追求物质财富放在第一位是个人和城邦招致祸害的根源,这正是孔子所谓“放于利而行,多怨”的真意。在柏拉图看来,财富与贫困都有恶的后果。财富将导致奢华与闲散,贫困则造成举止的低劣。因此,他认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在追求财富上应当“注意和谐和秩序的原则”。

  其次,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对统治阶级来说,要把私有财产从他们的生活中彻底清除,这是柏拉图财富思想的基石。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他甚至认为在“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以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宛如一部精心设计的庞大机器,个人不过是其中的部件,为机器的运转而理智行动,其中的理性色彩可见一斑。

  孔子的财富观主要表现为众所周知的“义利之辨”,而孔子的“义”大致类比于柏拉图的“精神财富”,“利”则相当于柏拉图的“物质财富”,关于“义利”的关系,二者的观点如出一辄。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他优先考量“义”,认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隔。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虽然“罕言利”,但他并不概否定利。他在肯定人性“欲富恶贫”的心理前提下,承认满足欲望的合理性、正当性。他说:“富而可求-rE,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第二,倘若不能获得富贵,或者必须通过“不义”的手段才能获得,那么孔子则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便是著名的“孔颜乐处”,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豁达心境。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义利之辨”并不是抽象的道义论断,因为他提倡在“有道”的时代,“君子”应该努力实现“富且贵”。这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

  其次,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由此观之,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认识到“义‘利”的分离是冲突的根源,于是都试图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当然,二者所诉诸的途径是迥然不同的。孔子试图利用周礼,利用传统风尚这种惯性力量,实现其重整现实社会秩序的政治理想,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秩序重建的成本。从这个角度看来,孔子的义利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政治原则。而柏拉图却妄图通过“至善”理念的指引获致社会的整合。相对于孔子财富观的政治实用性,柏拉图的思想则更多地显示出一种精神理性。在后者看来,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完全服从“至善”理念的指引。

  这种思想上的超越性,使他的财富观最终进入宗教神学的窠臼,“理想国”成了彼岸世界的同义语,这是对苏格拉底理性观念的某种偏离和违背。而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克服了柏拉图思想中的这种乌托邦色彩,使苏格拉底阐发的理性精神复归正途。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