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体制;矛盾

  [论文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将价值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但它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种种矛盾之处。具体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严格对立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生产劳动被严格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劳动包含范围广义化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将人与物的效用关系置于次要地位的倾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暗含的对单一按劳分配体制正义性、合理性论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从价值的取向出发,坚持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把价值的质归结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他由商品二因素拓展到劳动的二重性,“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正因为有了这种抽象劳动的凝结,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使得各种商品可以相互比较,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由此而来。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到中国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其间,苏联及东欧各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我国在建国初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弊端,没有使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它却与一直指导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着矛盾。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严格对立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矛盾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品经济的产生,进而使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更高级形态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均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现商品价值的。如果不是以私人对劳动产品、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前提,这种交换也就失去意义,“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私有制造成了生产关系的异化,同时又促进了市场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一旦取消了私有制,市场机制也就不会存在下去。这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暗含的一层意思。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取代时,产品的配给就会取代商品的流通,就不会再有市场交换行为的发生,也不会再有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行为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市场经济。“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分配……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所以,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进行论证。

    而事实上,就市场经济的某些本质要求而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都是可以实现的;而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得到满足。首先,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形成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凭借这种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取经济利益,而如何实现这种本质,则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选择必要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企业组织形式。而这些适应社会化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既可以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被采用,也可以在公有制的条件下被采用,与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无关。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然在公有制基础上能够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那么这些公有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场主体必须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会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积极投身于市场的交换与竞争活动之中。这既是市场经济赖以产生、存在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动力所在。成千上万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汇集在一起,将促进各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并且促进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两点都是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进一步地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本质上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价值目标、发展动力与指挥权力的外在化等表现确实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发展国有经济可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失灵”的状况出现,还可以利用国有经济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长远性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这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当然,为了克服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投资巨大、公益性较强的基础产业行业中,必须改变国有企业的市场进人方式,实现政企的适度分开,使这些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一般竞争领域和盈利性行业,国有企业数量则不宜过多,也不应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构成限制。从我国推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成效来看,广大公有制企业普遍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角色转换,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现实中的和谐统一,正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严格对立的一个否定。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生产劳动被严格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劳动包含范围广义化的矛盾

    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是由斯密首先提出的,也是马克思论证劳动与价值关系的一个前提。马克思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尽管在这种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否定非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可能性。从马克思给价值下的定义来看,只要是满足交换对方价值需要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这一抽象劳动也没有完全否定生产非物质产品劳动的抽象性,但总体上马克思把使用价值的存在形态归结为物质产品,因而他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具体来看,包括一切生产领域中劳动者的劳动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必需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等劳动)以及各种生产型劳务(如货物运输等)。马克思同时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木够的。“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的上述论述表明,“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劳动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它所包含的范围也比工业经济时代远远扩大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