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从个别个人的人生此在出发设计的一整套人生此在的可能的关系的系列被调了一个个儿,转换为一个被动消极的、听其自然的、承受性的举止方式的登记簿。人生此在的被抛性变成为运气(Geschick),自己本身之事的筹措规划,变成为可以将自己托付给它的完全,可以信赖的小舍。于世界处的沉沦成了世界的涌来﹔在诸多筹措规划中,是存在自己在那里通过筹措规划来抛掷着存在自己。 

  寻求切近之物的存在思维在那里所找到的,正是尼采坦率大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毫无遮之掩之而直接指出的那种「真正的感受的瞬间」("der Augenblick der wahren Empfindung")。 

  这样,思维之事不再是服务于行动,那么,此时「思维之事到底是甚么?」,这一问题得到回答了吗﹖这一问题得到了回答。思维是一种内在的行为活动,它是在人生此在中开辟的另外一种状态--是通过思维,且在思维进程中而开辟的一种内在状态。思维是在世存在的一种变形。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说,「这种思维既非理论,也非实践。它发生于这种区分之前。这种思维,只要它还是着,就是对存在的怀念,除此之外一无所是。……这种思维没有甚么故事,没有甚么影响,它满足于自身的现存,即它是着。」(同上,第48页)接着出现了包含了整个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在内的句子,因此我们必须在这里加以引述:这种类型的思维--它到底在干甚么﹖「它让存在--存在」〔又可译为「它让是--去是」〕。(同上,第48页) 

  它与人文主义是甚么关系﹖ 

  国家社会主义 (Nationalsozialismus) 以灾难性的方式对人文主义加以「彻底贬低」。与这一事实相反,海德格尔则打算对人文主义加以「抬高」。在人文主义的人的规定中,不管是从神律的人文主义,还是人的自律的人文主义中,「均未见到人的真正尊严」。(同上,第21页)他「反对」人文主义并不是因为他主张兽性,而是因为人文主义「对人的人性的估价不够高」。(同上,22页)应该把人的人性估计为多高才叫够了呢﹖应该高到平时谈论神那么高才行。人作为「存在的牧人」,我们不应为之画像。人作为一种「不能定性的动物」(尼采语),作为一种不可对象性地固定的,而是在丰富关系中生活的存在物,他自然需要道义上的条件,尽管这种道义条件「已变得如此贫乏,收缩为纯粹现代之物」,(同上,第43页)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些临时性急救措施。这些条件并非最后,我们不能认为,思维应停滞于其上。思维还需要再前进一步,直至思维在它的生气勃勃的运动中本己本真地「经历到供把捉的依靠之物」,「存在的真理为一切举止行为赠送了供把捉的依靠之物」。(同上,第51页) 

  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同萨特之间的确存在着天壤之别。萨特说:「人必须重新找到自己,并坚信,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拯救得了他,即使是真的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也是如此」30。 

  而海德格尔尽管也说过,「『存在』--它不是上帝也不是世界的基础」(同上,第22页),但这并改变不了下述事实:对存在体验是对存在关系的准备,这种关系是一种虔诚:凝神贯注,沉思冥想,感恩戴德,敬畏,泰然。上帝发生影响的整个构架氛围都在那里。只是海德格尔严格禁止对这个上帝的形象化,这在任何已有的其它的宗教是从未见到过的。光照也属于海德格尔的「上帝」。人们在光照中遇到的实存,但在实存身上还体验不到这位上帝。只有当人们把这种光照作为使可见性成为可能的源头来亲身体验时、把它感恩戴德地加以接受时,他们可以与这位上帝相遇。 

  无论人们怎样颠来倒去加以翻转,最后仍然不过是谢林 (Schelling) 的美妙的思想的重复。按谢林的想法,自然给人一对眼睛,于是使他注意到自然的存在。人是存在得以自视的场所。「没有人,存在便是哑巴,它还在那里,但不会是真的东西」。(库叶维语,(Kojeve)) 

  结果是甚么﹖我们已经听到过了,结果是无。「似乎通过思维着的言说,甚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同上,第52页)然而,还是有点不一样了:与世界的整个关系变化了。有了一种新的现身情态 (Befindlichkeit),一面对世界的新目光。海德格尔将在他的有生之年用这一眼光去从事试验,去看技术,看建造、看居住,看语言,--不管多么难堪--还去看上帝。在它们之上作实验。现在他不再称他的思维活动为「哲学」。这种思维努力让存在去任其存在。 

  「因为,在这种思维中,所思维的是某种简单的东西,所以,对作为哲学而流传下来的看法来说,它显得是如此困难。只是这困难并不在于,去追求一种特殊的深刻意义,构造一种特别繁杂的概念。困难恰恰潜藏于那自身后退一步之中……。(同上,第33页) 

注 释 


1. 编者注:本节节录自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Ruediger Safranski),靳希平译《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与他的时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Muenchen 1998. 第二十章。编者对译文略有润饰。 
2 引自:B, Waldenfels, Phaenomenologie in Frankreich, Frankfurt a. M. 1983, S. 24 
3 译者注:希腊诸神之一。根据荷马的描述,他自私狡猾,作罪多端,因此受罚,要永远不停的向山上推石。石推到山顶就落下,于是他又得重新开始工作。 
4 编者注: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1922) 乃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著作《追忆似水年华》是自传式作品,对后来现代小说中所谓意识流描写手法影响深远。 
5 A. Camus, Der Mythos von Sisyphos, Reinbek b. Hamburg 1959, S. 41 
6J. P. Sartre,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1936), Reinbek b. Hamburg 1982 S. 91. 
7 编者注: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ly Kandinsky) (1866-1944) 是俄裔画家,本世纪初二次大战之前活跃于德国画坛,一般被认为是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德斯基不单为是时德国表现主现画派的中枢人物,还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 -- 德国的包浩斯 (Bauhaus) 的主要教师之一。 
8 引自:M. Lilla, “Das Ende der Philosophie", in: Merkur 514 (1992), S. 19. 
9 译者注:Vladimir Nabokov是俄生美裔作家,(一八九九-一九七七)。主要作品有《洛莉塔》(Lolita) 和《艾》。 
10Alexandre Kojeve, Hegel, Frankfurt a. M. 1988, S. 151. 
11Ibid., S. 267. 
12Ibid., S. 268. 
13J. P. Sartre, Das Ekel, Reinbek b., Hamburg 1993, S. 144 
14Ibid. S. 149 
15 J. P. Sartre, Das Sein und das Nichts, Reinbek b. Hamburg 1993, S. 65. 
16 Ibid., S. 287. 
17 Ibid., S. 885. 
18 Frankfurte Allgemeine Zeitung, 19. 1. 1994 (vgl. FAZ 30. 11. 1993) 
19J. P. Sartre, Das Sein und das Nichts, Reinbek b. Hamburg 1993, S. 926. 
20Martin Heidegger,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Frankfurt a. M. 1991, S. 251. 
21 编者注:本节节录自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Ruediger Safranski),靳希平译《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与他的时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Muenchen 1994. 第二十一章。编者对译文略有润饰。 
22 Martin Heidegger, Was heisst Denken? Tuebingen 1984, 第161页。 
23 Marin Heidegger, Ueber den Humanismus, Frankfurt a. M. 1981。 
24 P. Noack, Carl Schmitt. Eine Biographie, Berlin 1993, 页246。 
25 同上,页77。 
26 Alfred Baumler, Hitler und der Nationalsozialismus. Aufzeichnungen von 1945-1947. - 收录于:Der Pfahl. Jahrbuch aus dem Niemandsland zwischen Kunst und Wissernschaft, - Muenchen 1991, 页172。 
27 A. Cohen-Solal, Satre, Hamburg 1988, 页413。 
28 H. Glaser 编:Bundesrepublikanisches Lesebuch. Drei Jahrzehnte geistiger Auseindersetzung, Muenschen 1978, 页166f。 
29 Thomas Mann, Das essayistische Werk, Bd. 3, Frankfurt a. M. 1968, 页313。 
30 Jean-Paul Satre, “Ist der Existenzialismus ein Humanismus?” 收录于:Drei Essays. Berlin 1977,页3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