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又可以数的比例表达。12而我们在经验世界中可直观的既予的事
物上也发现物体的性质对形状领域的依存关系,例如颜色与形状的关连性—例如经验到
一个红绿相间的邮筒。因此当纯数学应用于形状方面(空间形状、延展性、运动、变形)
的观念化的同时,也对依存形状的感性性质一起进行观念化,伽俐略坚信:「一切通过
特殊的感性性质展示自身为实在者,在属于形状的领域内的事件中——在此当是指已被
观念化的思想——,都有它们的数学标记(mathematischen Index);并且必须源自于
间接数学化的可能性,……」13这使得原本未提供自身数学化—即相关于形状但无关于
数量的感性性质,例如: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等,以间接数学化的方式展示出客
观精确性的成果。在现代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量化(数学化)变成精确性的代
名词;像是民意调查统计数字、气温舒适指数、施政满意度等等都是间接数学化的呈现。
藉助纯数学及测量技术对整体世界质与量双方面的归纳与预测,似乎整个现实世界都直
接或间接地包罗在普遍因果律之下,并成为函数的对应关系。
七、对自然科学的提问
胡塞尔指出伽俐略「既是发明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14,因为前人只知道可直观
的世界具有普遍的因果性存在,而伽俐略则发现世界的「一种纯粹形式(a priori form)」,
也就是整个自然必须服从精确的律则。但是他的发现也是一种掩盖,以为唯有按照数学
性的语言才能真正认知自然的本质结构。而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中不加提问而视为不言
自明的假设,以及通过这些假设建立的方法和理论所产生的问题则透过胡塞尔哲学性的
反思揭露出来。
(一)基本假设的循环论证
伽俐略将「自然作为数学性的宇宙」视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素朴的假设。他不
断地要去证实纯数学的理论能表出现实世界的本质结构,然而纯数学的自明性在应用到
现实世界中却没有如此的自明性,对现实事物的归纳结果仅是相对地精确而非绝对的精
确;所以无论测量技术如何提升,现实世界永远只是趋近数学存有的观念而不等于数理
的世界。所以伽俐略「自然是作为数学性的宇宙」的假设永远是一种缺乏自明性而必须
不断被证明的假设。而整个自然科学以新的理论替代旧的理论—或说是以较正确的理论
替代较不正确的理论,也意味着自然科学的特质便是无穷无尽的假设和无穷无尽的证实。
胡塞尔已向我们揭示: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看似一场迈向成功的冒险,但是自然的无限
性永远不等同于一条纯粹直线的无限性;所以如果整个科学的发展不去反思其假设的自
明性所在,则永远不能成为客观普效的科学。
(二)意义的抽空
随着量和数值的代数理论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符号的意义也不知不觉地转变了。原
先作为可直观的几何学发展成纯粹的解析几何,接踵而来的纯形式的「解析学(analysis
)」、「集合论(theory of manifolds)」、「符号逻辑(logistic)」都意味着「算术
化(arithmetization )」所导致的普遍「形式化(formalization )」,使整个自然
科学成为一种按照数学公理公式系统化规定和演绎的「集(manifolds )」的整体科学。
15然而胡塞尔指出这样的发展既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灾难,因为当一切转变为纯粹「代
数的构造(algebraic structures)」,量值的函数依存关系由一般的数代替具有定值
的数时,按照符号系统和符号规则的演算成为抽空意义的机械化运作而已。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已经提到:代数和符号的演算技术如果缺乏直观的基础的
话,则只是一种「空洞无用」而「没有意义的活动」;仅仅作为符号的操作只是一种「
空洞的符号游戏」。16所以他始终反对科学不自觉变成一种「抽除意义(Sinnentleerung
)」的演算思维,而强调回归到意义根源的直观基础上。伽俐略及他的承继者在设想自然
数学化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忽略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初意义和精神。
(三)生活世界的遗忘
当伽俐略将原本作为认知现实世界本质结构的数学方法当作唯一的客观对象时,「
数理的世界已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觉知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
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unsere allt ? gliche Lebenswelt)。」
17首先,伽俐略没能深入反思作为精确性的数学方法的起源和目的而认定科学是一个无
限自我证成的领域,其实数学的方法是建立在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基础—即生活世界
的基础上,而科学理论也必须在生活世界当中证实其有效性。此外,自然科学的特殊技
术并不改变实际被觉知被经验的生活世界样貌,而作为孕育科学发展的生活世界永远比
观念化、形式化及量化的数理世界丰富更多。其次,当伽俐略将企图建立一种客观的绝
对的数理世界时,生活世界就被沦为一个主观的相对的幻相世界,进而主体的参与也被
当作对精确性的干扰而排除,科学的发展便成为一个主客互动关系断裂、研究实在物体
而自我封闭的领域,在胡塞尔看来,正是这种自然观而导致错误的实证科学和自然主义
心理学的形成。然而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的事事物物都是在与经验主体的某种相
关性中呈现的,即认知对象是「在觉知中如其显现(as it appears )和如其所现(as
what it appears )」的对象而不是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18
八、结论
胡塞尔向我们揭示:以伽俐略风格发展的整个近代科学,因为缺乏自明性的基础又
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严格之学。整个科学所标榜的「客观性」
也仅是一种素朴的观点,因为「研究自然或研究整个世界的科学家,都看不到他们所获
得的一切作为客观真理的真理,和作为他们的公式的基础的客观世界本身(日常觉知的
经验世界和高层次的知识的概念的世界)是在他们本身中发展起来的,他们自己的生活
产物(Lebensgebilde )也是一种素朴的观点,一旦我们注视到这种生活,这种素朴的
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19因此透过哲学对科学的假设和论证的厘清和反思,体察到
将科学视作唯一客观的真理是一种误解甚至是盲目的崇拜,因为整个科学理论的发展是
奠定在错误的形上学上—即「客观理论(objective theory)」的探索等同于「真理
(truth )」的探索,但事实上科学真理最终并不在理论自身中被寻获,而是在测量的
实际觉知的应用中彰示出来。胡塞尔进一步指出科学世界忽略了与生活世界间密不可分
的互动关系,然而「具体的生活世界是科学真理世界奠基的沃土,同时也将科学世界包
含在其普遍的充实之中。」20因为科学理论的茁壮并不在切断主客关系的实验旁观的过
程中获得绝对的客观真理,相反地是在认知主体与对象间互动的关联上产生客观性,而
并非柏拉图式的一个客观的理型世界阻隔在现实世界之外等待被发现。因此科学世界不
但不是唯一的真理世界,并且仅是包罗在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面向而已,整个科学理论的
根源必须来自前科学(pre-scientific)的沃土——即前理论(pre-theoretic )的生
活世界之中,而科学发展的目的则应当是重返生活世界,再次取回以人的主体性为认知
根源的价值和意义之中。
注 释
1 Edmund Husserl, Logical Investigation, p253. 2 Edmund Husserl ,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Evanst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1970 , p. 23.
3 Plato , Diog., Theaetetus , 151 e 2-3, 152 c 5-7, 185 c 4-e 2. ,
208 c 7-8 208c 7-e 4.
4 Plato ,Diog. , Republic , 509 d 6-511 e 5.
5 Aristotle , Metaphysics, 987 b 14 ff. Cf. 1059 b 2 ff.
6 Edmund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
物上也发现物体的性质对形状领域的依存关系,例如颜色与形状的关连性—例如经验到
一个红绿相间的邮筒。因此当纯数学应用于形状方面(空间形状、延展性、运动、变形)
的观念化的同时,也对依存形状的感性性质一起进行观念化,伽俐略坚信:「一切通过
特殊的感性性质展示自身为实在者,在属于形状的领域内的事件中——在此当是指已被
观念化的思想——,都有它们的数学标记(mathematischen Index);并且必须源自于
间接数学化的可能性,……」13这使得原本未提供自身数学化—即相关于形状但无关于
数量的感性性质,例如: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等,以间接数学化的方式展示出客
观精确性的成果。在现代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量化(数学化)变成精确性的代
名词;像是民意调查统计数字、气温舒适指数、施政满意度等等都是间接数学化的呈现。
藉助纯数学及测量技术对整体世界质与量双方面的归纳与预测,似乎整个现实世界都直
接或间接地包罗在普遍因果律之下,并成为函数的对应关系。
七、对自然科学的提问
胡塞尔指出伽俐略「既是发明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14,因为前人只知道可直观
的世界具有普遍的因果性存在,而伽俐略则发现世界的「一种纯粹形式(a priori form)」,
也就是整个自然必须服从精确的律则。但是他的发现也是一种掩盖,以为唯有按照数学
性的语言才能真正认知自然的本质结构。而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中不加提问而视为不言
自明的假设,以及通过这些假设建立的方法和理论所产生的问题则透过胡塞尔哲学性的
反思揭露出来。
(一)基本假设的循环论证
伽俐略将「自然作为数学性的宇宙」视作理所当然,其实是一种素朴的假设。他不
断地要去证实纯数学的理论能表出现实世界的本质结构,然而纯数学的自明性在应用到
现实世界中却没有如此的自明性,对现实事物的归纳结果仅是相对地精确而非绝对的精
确;所以无论测量技术如何提升,现实世界永远只是趋近数学存有的观念而不等于数理
的世界。所以伽俐略「自然是作为数学性的宇宙」的假设永远是一种缺乏自明性而必须
不断被证明的假设。而整个自然科学以新的理论替代旧的理论—或说是以较正确的理论
替代较不正确的理论,也意味着自然科学的特质便是无穷无尽的假设和无穷无尽的证实。
胡塞尔已向我们揭示: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看似一场迈向成功的冒险,但是自然的无限
性永远不等同于一条纯粹直线的无限性;所以如果整个科学的发展不去反思其假设的自
明性所在,则永远不能成为客观普效的科学。
(二)意义的抽空
随着量和数值的代数理论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符号的意义也不知不觉地转变了。原
先作为可直观的几何学发展成纯粹的解析几何,接踵而来的纯形式的「解析学(analysis
)」、「集合论(theory of manifolds)」、「符号逻辑(logistic)」都意味着「算术
化(arithmetization )」所导致的普遍「形式化(formalization )」,使整个自然
科学成为一种按照数学公理公式系统化规定和演绎的「集(manifolds )」的整体科学。
15然而胡塞尔指出这样的发展既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灾难,因为当一切转变为纯粹「代
数的构造(algebraic structures)」,量值的函数依存关系由一般的数代替具有定值
的数时,按照符号系统和符号规则的演算成为抽空意义的机械化运作而已。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已经提到:代数和符号的演算技术如果缺乏直观的基础的
话,则只是一种「空洞无用」而「没有意义的活动」;仅仅作为符号的操作只是一种「
空洞的符号游戏」。16所以他始终反对科学不自觉变成一种「抽除意义(Sinnentleerung
)」的演算思维,而强调回归到意义根源的直观基础上。伽俐略及他的承继者在设想自然
数学化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忽略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初意义和精神。
(三)生活世界的遗忘
当伽俐略将原本作为认知现实世界本质结构的数学方法当作唯一的客观对象时,「
数理的世界已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觉知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
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unsere allt ? gliche Lebenswelt)。」
17首先,伽俐略没能深入反思作为精确性的数学方法的起源和目的而认定科学是一个无
限自我证成的领域,其实数学的方法是建立在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基础—即生活世界
的基础上,而科学理论也必须在生活世界当中证实其有效性。此外,自然科学的特殊技
术并不改变实际被觉知被经验的生活世界样貌,而作为孕育科学发展的生活世界永远比
观念化、形式化及量化的数理世界丰富更多。其次,当伽俐略将企图建立一种客观的绝
对的数理世界时,生活世界就被沦为一个主观的相对的幻相世界,进而主体的参与也被
当作对精确性的干扰而排除,科学的发展便成为一个主客互动关系断裂、研究实在物体
而自我封闭的领域,在胡塞尔看来,正是这种自然观而导致错误的实证科学和自然主义
心理学的形成。然而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的事事物物都是在与经验主体的某种相
关性中呈现的,即认知对象是「在觉知中如其显现(as it appears )和如其所现(as
what it appears )」的对象而不是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18
八、结论
胡塞尔向我们揭示:以伽俐略风格发展的整个近代科学,因为缺乏自明性的基础又
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严格之学。整个科学所标榜的「客观性」
也仅是一种素朴的观点,因为「研究自然或研究整个世界的科学家,都看不到他们所获
得的一切作为客观真理的真理,和作为他们的公式的基础的客观世界本身(日常觉知的
经验世界和高层次的知识的概念的世界)是在他们本身中发展起来的,他们自己的生活
产物(Lebensgebilde )也是一种素朴的观点,一旦我们注视到这种生活,这种素朴的
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19因此透过哲学对科学的假设和论证的厘清和反思,体察到
将科学视作唯一客观的真理是一种误解甚至是盲目的崇拜,因为整个科学理论的发展是
奠定在错误的形上学上—即「客观理论(objective theory)」的探索等同于「真理
(truth )」的探索,但事实上科学真理最终并不在理论自身中被寻获,而是在测量的
实际觉知的应用中彰示出来。胡塞尔进一步指出科学世界忽略了与生活世界间密不可分
的互动关系,然而「具体的生活世界是科学真理世界奠基的沃土,同时也将科学世界包
含在其普遍的充实之中。」20因为科学理论的茁壮并不在切断主客关系的实验旁观的过
程中获得绝对的客观真理,相反地是在认知主体与对象间互动的关联上产生客观性,而
并非柏拉图式的一个客观的理型世界阻隔在现实世界之外等待被发现。因此科学世界不
但不是唯一的真理世界,并且仅是包罗在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面向而已,整个科学理论的
根源必须来自前科学(pre-scientific)的沃土——即前理论(pre-theoretic )的生
活世界之中,而科学发展的目的则应当是重返生活世界,再次取回以人的主体性为认知
根源的价值和意义之中。
注 释
1 Edmund Husserl, Logical Investigation, p253. 2 Edmund Husserl ,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Evanst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1970 , p. 23.
3 Plato , Diog., Theaetetus , 151 e 2-3, 152 c 5-7, 185 c 4-e 2. ,
208 c 7-8 208c 7-e 4.
4 Plato ,Diog. , Republic , 509 d 6-511 e 5.
5 Aristotle , Metaphysics, 987 b 14 ff. Cf. 1059 b 2 ff.
6 Edmund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
上一篇: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
下一篇:朝向二十一世纪的西方哲学